您现在的位置: 仙鹤草 > 仙鹤草药理 > 正文 > 正文

本草纲目金陵版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3 4:47:49
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www.tyesdn.com/zlts/umd/Index.html

“本草”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曰:“……皆罢,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这里所谓的“本草”即指药物和处方,故后人常以“本草”代替药物,这是因为在动、植、矿物药用中,以草为多,以草为本。而后世医药学家又常以“本草”命名为药物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在一系列的本草著作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里程碑式的价值而千古流芳。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书中丰富的内容涉及到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生物、化学等人文与自然多学科知识,可谓是一部博物学著作。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JosephNeedham,-)给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高度评价,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达尔文赞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关于《本草纲目》书名的由来,有认为是李时珍受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启发而来。传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后,一直没有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而我认为此说不足为信,李时珍编纂本草,其体例就是“以纲挈目”,他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所撰著作的框架结构一清二楚,《本草纲目》的书名早已在李时珍心中就已确定。

《本草纲目》为很多人熟知,其学术价值被广而认可。其问世的艰辛波折也值得探寻与了解。

金陵版——传世之作的源头

王世贞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历尽艰辛,三易其稿,终于编就巨著,实属不易。同样不易的是《本草纲目》的出版,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遗憾的是李时珍本人都没有亲眼看到自己花尽了大半辈子心血的书稿出版问世。

李时珍是一个有宏图志向的人,他看病、采药、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医术、传授弟子,他是想把实用的、正确的医药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并传于后世,让更多的人济世救命。在编写过程中,李时珍就一直考虑出版刊行问题,他知道自己仅是一人靠行医维持生计的人,在蕲州、黄州,以及武昌等地依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出版这部宏篇巨著,于是决定到南京谋求解

决这个问题。尽管他已年迈体衰,仍于公元年(明万历八年)由家乡出发,顺江直下金陵。

金陵即今南京,明初曾为国都,是文人荟萃、五方杂居之地,明统治者建立了封建王朝之后,采取了“自力建国”的方针,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改变,工商业各界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明代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与流行,很多富裕的书商多采用铜活字印刷出版各种书籍,此时的金陵已成为全国的出版业中心,又是书商云集之地。据考当时的金陵书坊有九十多家,远超北京。所刻医书亦颇多,如唐氏富春堂刊《妇人大全良方》、三多斋刊《针灸大成》、周廷槐刊《新刻增补古今医鉴》等,明胡应麟云:“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会萃焉。”

李氏选择来到金陵,希望印刷出版《本草纲目》,而且他认为,这样的一部巨著,只有金陵的书商或出版行才有可能和意向,表明李时珍虽在湖北当地行医采药,然而广晓天下之事。然后,事情并不如李时珍所愿,当时大部分的书商都热衷于刻印“程朱理学”等封建道德纲常方面的娱己之作,对李氏这部济世医人的不朽名著置若罔闻,或许他们把医人之术认为雕虫小技,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因此,尽管李氏游历金陵多年,始终未能联系到一个合适的书坊合作,致使《本草纲目》的出版工作被迫停滞下来。

最后,经过李时珍及其儿子的不懈努力,《本草纲目》还是始于在金陵得以出版了,即我们今天看到的金陵版《本草纲目》。然而,它的问世与一位叫王世贞的明代著名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王世贞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本草纲目》金陵版。

王世贞画像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生于明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五(公元年12月8日),卒于明万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年12月23日),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十七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出任过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死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等。

在金陵期间,李时珍除了为人诊病,还继续收集资料与采药辨药,不断完善书稿,同时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够出版自己的书稿。李时珍编撰书稿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之中,晋左思《三都赋》赫然在列。左思其貌不扬而又出身平民庶族,构思十年而成的《三都赋》不被时人所重,当时有高誉的皇甫谧作序为之宣扬,人们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纸贵”。受此启发,李时珍认为,要找能够让《本草纲目》“洛阳纸贵”之人,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是独一无二的人选。于是明万历八年(公元年),李时珍带着《本草纲目》书稿,满怀希望地乘船去江苏太仓拜访王世贞。关于这次会面,《本草纲目》王世贞序如此叙述:“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这次李王会面其实并不顺利,从王序中所用“谒予”两字可见,尽管李时珍年六十三,王世贞年五十五,但王世贞对李时珍并不是十分重视。”好在李时珍面色润泽,身体清瘦,谈吐不俗,第一印象不错,遂“留饮数日”,如此李时珍才有机会王世贞介绍他的书稿。然而,王世贞当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细读《本草纲目》,因为此时他正忙着另外一件大事,即昙阳子羽化之事。据钱大昕《兖州山人年谱》:明万历八年,四月始谒昙阳子访道,自称弟子……九月昙阳化去,公为作传,敬美书之。

其中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王世贞正迷恋于道家养生成仙术,并反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方士进行的批判和驳斥,两人思想上存有冲突。故王世贞《弇州续稿》书中对李时珍的来访有一番描述,略有嘲讽之意:蕲州李先生见访之夕,即仙师上升时也。寻出所校《本草》求叙,戏赠之。

李叟维稍直塘树,便覩仙真跨龙去;

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逸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

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从诸多文字表明,王世贞对李时珍本人及书稿并非十分重视,然后毕竟最后还是答应作序了。以序中“予方著《弇州卮言》”可推定,这篇序的初稿在当是二人初次见面之时便已写成,但不知何故十年之后才将序言完成并交付。那时王世贞正在南京刑部尚书任上,两鬓斑白,身体衰弱,加之其弟王世懋已于万历十六年()英年早逝,伤心不已;又无端受到弹劾,年前冬乞休不允,此时再次上疏乞致仕。践守前诺,故将前作之序略加润色,于万历十八年()春上元日这一天手书交给李时珍的。

关于王世贞迟迟没有作序有各种说法,有认为是因为李时珍拿不出高额的酬劳,这纯属臆猜,是没有依据的。但通常认为是由于王世贞10年间过得颇不顺利,又因辞官在家,心情不佳,懒得修改与完善序稿,这是有文字记载为佐证的。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医儒相通,王世贞尽管是一位文学家,但对医理也有精通,他发现了《本草纲目》书稿中有很多错误与不足,必须花大力气进行修订与补充,而不要急于刊刻,对此李时珍心服口服,于是又花了10年时间进行严谨编修后,再次找到王世贞,得到了认可,于是王世贞欣然修序,然后交与李时珍。根据这一说法,今天我们看到的《本草纲目》,不仅仅因为王世贞作序之后而得以出版,而应感谢王世贞的对书稿的意见,使之内容更加丰富与完善,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世贞在序言中评价曰:“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这篇序言对于该书的评价甚高但恰如其分,称它为“性理之精微”,表明其中有精深的哲理;称它是“格物之通典”,无异谓其是一部百科全书,他的序言为金陵版《本草纲目》的出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起到了推动作用。

因为内容的杰出,加上王世贞序言的赞扬,李时珍几经周折,终于在万历十八年(公元年)联系到金陵书商胡承龙,胡拜读过《本草纲目》手稿之后,认为这是一部很有收藏价值的杰出之作,决定出资刻印。当时李时珍已年届古稀,终因积劳成疾,老病交加,从金陵回到故乡蕲州,刻印之事交由长子建中代办。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年)该书正式在南京甫将刊行,三年后(公元年)正式首刻问世,也就是《本草纲目》的祖本―金陵本。从此金陵本成为后世各种版本《本草纲目》的源头,最能反映其原貌。该书一经出版,很快风行全国,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必藏之书。

《本草纲目》金陵版

《本草纲目》的“一祖三系”版本与传播

当时金陵版到底出版了几部已无从考证,但据查证资料表明,现存世之版本共7部,其中5部收藏于国外,国内仅有2部,分别藏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国外5部中,日本3部,分别藏日本内阁文库、京都恩赐植物园大森文库、伊藤笃太郎博士处);德国1部,藏柏林皇家图书馆,,是多年前荷兰人GeorgtEberhardRumpt从中国得到后交给图书馆的;美国1部,藏国会图书馆,是我国抗日战争初期流传到美国的。

由于金陵版《本草纲目》的珍贵和数量不多,在它问世之后,后世出现了数种据金陵本刊刻的版本,从而形成了《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体系,大抵可分为4类,各类版本之间文字有所差异,但最大的不同在于药图。

(1)金陵本为《本草纲目》初刻本,又称祖本,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龙于年刊刻问世。书前有药图2卷,计幅(绘药种),其中98种药图系转录自《证类本草》,其他药图绝大部分为重新绘制,是由李时珍的儿子李建中辑,李建元、李建木绘图,虽然比较粗陋且刻工欠佳,但能较好地反映李时珍的学术见解。现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金陵本影印出版;又有中医古籍出版社据中国中医研究院藏本出版横排铅印本;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刘衡如、刘山永《本草纲目》校点本,此校点本的底本为金陵本。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钱超尘等整理的“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年《本草纲目》(年金陵胡承龙刊刻的原始木刻本)与《黄帝内经》(公元年胡氏古林书堂本)共同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当年5月23~26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的。

(2)江西本明万历三十一年(年)由夏良心、张鼎思重刻于江西南昌,是明末清初各种版本《本草纲目》底本。该本文字、药图基本保持了金陵本面貌,但有变动。年~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刘衡如校点本,该本前三册以江西本为底本,第四册参校了金陵本,有校记12,条,这一校点本已多次重印。

(3)钱蔚起本明末人钱蔚起年重新校刻《本草纲目》,刊于杭州,由陆喆将金陵本药图加以改绘,图分三卷,幅。从年至年间翻刻的《本草纲目》基本上都是用该本为底本,版次甚多,影响大。但其药图虽好看却多有失真,不易反映《本草纲目》原意。

(4)张绍棠本清末人张绍棠于年再次校刻《本草纲目》,刊于南京,文字参校江西本和钱本,由许功甫改绘药图,采录了《救荒本草》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一些药图,虽药图更为精细,但已非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药图。该版刻工精细美观,自清末以至建国初期翻印的《本草纲目》,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张绍棠本为底本。

《本草纲目》问世后不久,随着商业贸易以及来华学者或传教士的往来,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西欧各国,并相继被译成朝、日、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种文字。它的东被和西渐,对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能被国外名流追逐几个世纪而爱莫能舍,主要在于它里面包含着取之不竭的精华和智慧,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科学规律及其本质,它将在世界科学史上永放光辉。

《本草纲目》对后世的影响

《本草纲目》的问世对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清两代研究本草风气盛行,与其不无关系,这段时期出现了一批本草著作,多少均与《本草纲目》相关。特别是到了清代,出现了诸多以《本草纲目》为蓝本,内容较为精简的本草读物,如康熙间,蔡烈先辑《本草万方针线》,将《本草纲目》附方按主治病证分为7部门,方后注明原书所在卷页,成为《本草纲目》方剂索引之滥觞。其后,又有曹绳彦《本草纲目万方类编》,宋穆《万方类纂》,朱铭《纲目万方全书》。还有将《本草纲目》的某一特定内容进行分类辑编,供不同要求者研究,如张睿的《修事指南》,耿世珍的《本草纲目释名》,蒋鸿模的《证治药例》等,可以说清代的大多数本草著作均是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但除了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进行了正误与补遗,其它大多数本草文献缺少创新,这是清代本草的不足之处。

现代本草的研究传统部分也离不开以《本草纲目》为基础,对《本草纲目》的研究依旧是现代中医药领域有一个热门焦点,不同版本的校勘本陆续出版;以《本草纲目》为主体的各种药性理论或临床实用性本草著作相继问世,有关《本草纲目》的研究论文每年都有数百篇在不同的期刊上公开发表。被誉为当代“新的《本草纲目》”的《中华本草》收录了《本草纲目》中大部分内容。研究《本草纲目》的学者不仅是中医药领域,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动物学家、矿物地质学家、化学家,乃至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对它的极大兴趣长成不衰。一部《本草纲目》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影响这么深远?关键在于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本草”以及自然界其他领域的规律和本质,正确预示了它的未来,而且在不断地为人们的实践所验证。可以预想,《本草纲目》必将千秋万代,造福世人。

本文摘自中医系列书《青囊》来源:陈仁寿.青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04-14.

金陵版《本草纲目》出版前后及其影响

(张成俊善本古籍)

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终于编著成了旷古未有,切合实际需要的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但出版刊行刻印工作却因个人势单力薄被迫停滞。在此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在江南各地继续作漫长的游历和考察,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该书。此期间,他陆续发现了如“河豚子中毒”、“蕲蛇的真伪鉴别”,以及在南京看到了象“山漆”、“茴香”等边远少数民族及海外舶商带入国内的名贵药材,并且考察了郑和从国外带回的山奈、蔓陀罗、炉甘石、番木鳖等稀有药材,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该书。同时,他仍不停地为出版刊行事宜四处奔波,并亲赴太仓拜访王世贞,请求作序以扩大影响,终于在他的暮年完成了自己的夙愿。该书出版刊行之后,很快风行全国,引起朝野重视,而且通过多种途径,迅速传到世界各国,对研究博物学、生物学、植物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年(明万历六年)[1],李时珍历尽艰辛,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易稿,终于完成了他伟大的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为了使这部医药巨典达到济世医人的目的,他要把这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医药知识,尽快地传播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在书著成之后“束之高阁,传于后世”。所以,此时出版刊行问题,对于年过花甲的李氏来说,已是当务之急。李氏因自己仅是一个靠行医维持生计的人,在蕲州、黄州,以及武昌等地依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出版这部宏篇巨著,故决定到南京谋求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他已年迈体衰,仍于公元年(明万历八年)携徒庞宪由家乡雨湖出发,顺江直下金陵。金陵即南京,明初曾为国都[2],是文人荟萃、五方杂居之地,明统治者建立了封建王朝之后,采取了“自力建国”的方针,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改变,工商业各界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明代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与流行,很多富裕的书商多采用铜活字印刷出版各种书籍,此时的金陵已成为全国的出版业中心,又是书商云集之地。所以李氏选择金陵印刷出版《本草纲目》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可是,由于当时大部分的书商都热衷于刻印“程朱理学”等封建道德纲常方面的娱己之作,对李氏这部济世医人的不朽名著置若罔闻,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尽管李氏游历金陵多年[3],始终未能联系到一个合适的书坊合作,致使《本草纲目》的出版工作被迫停滞下来。在江南一带的考察生活使李时珍在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受到了新的启示。此时书虽未刻成,但他毫不气馁,反而意志弥坚,利用这次机会,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草纲目》而“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他在江阴亲见一人服河豚子中毒身亡,故在《卷四十四河豚》[4]中载曰:“余在江阴,亲见一儒者,服此丧命,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实也……”为了辨察蕲蛇的真伪,他不仅多次登临蕲州城北龙峰山,还亲赴江南兴国州考察,写出了那烩炙人口的《蕲蛇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蕲蛇的形态特征,指出了鉴别真伪的要点:“蛇死皆闭,惟蕲州花蛇目开。”(《卷四十三白花蛇》)[4]若非实地考察,岂能有如此真知灼见。他在金陵不仅看到了许多刚刚流行起来的名贵药材,如“山漆”,并且有机会和泉州一带的舶商广泛接触,从他们那里深入了解和考察到一批海外药材及其边远少数民族药材的状况。如“山漆”始载于《本草纲目草部》,其“发明”项下载:“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4]李氏在《卷二十六茴香》中载:“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俗称舶茴香……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别,但气味同尔。北人得之,咀嚼解酒。”[4]从上述药物的搜集记载中可以看出,李氏在金陵考察期间和各少数民族的贸易商人以及海外舶商有着密切的交往。像山奈、蔓陀罗、月季花、阿芙蓉、炉甘石、番木鳖等,都是此时期经过考察新增的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药学宝库。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所到国家和地区已有三十多个,国际交往盛况空前。郑和所带回并栽种的一些名贵药材(据买欢《瀛涯胜览》[5]),为李氏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基原鉴定材料。《本草纲目》中介绍国外药物的章节内容充实丰富,与他在金陵的考察活动关系密切。尽管《本草纲目》此时已著述完结,但他仍在以后的数年中,继续为增补和修正该书的内容付出了全部的精力,直到临终前仍笔耕不止,真是一息尚存,奋斗不已。李氏在不懈努力完备《本草纲目》的同时,仍不停地为出版刊行事宜四处奔波,他于明万历八年九月九日[6]专程赴江苏太仓龛山园拜访了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此时正值王氏免职居家,二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数日不休。李氏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使这位文学博览家十分敬佩,王即席称赞李时珍为当世之“北斗以南一人。”在详细拜读《本草纲目》之后,更加赞叹不已,并欣然为之作序。序中评价曰:“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植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7]历史检验证明,这篇杰出的序言对于该书的评价恰如其分,为金陵版《本草纲目》的出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氏几经周折,终于在万历十八年(公元年)联系到金陵书商胡承龙,胡拜读过《本草纲目》手本之后,认为这是一部很有收藏价值的杰出之作,决定出资刻印。公元年(万历十八年),此时李氏已年届古稀,终因积劳成疾,老病交加,从金陵回到故乡蕲州,刻印之事交由长子建中代办。李氏虽已长期卧病在床,但仍然于病榻之上指导刊校工作,提出修改意见,金陵版《本草纲目》精良的刊校质量反映出李氏严谨的治学精神,《卷一中》[8]“脏腑虚实校本用药式”各条,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本热寒之”、“标热发之”各项条名,均用墨围横刻于该条之上,颇为醒目,这些都体现了李氏在出版规格方面的严格要求。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年)该书正式在南京甫将刊行,三年后(公元年)正式首刻问世,很快就风行全国,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必藏之书。明清以降乃至当今,影响深远,备受欢迎。金陵版《本草纲目》问世以后,在其影响下,明清两代研究本草的风气盛行。这一时期着重于整理和总结金元以来对药理机制和临床运用的成果,涌现了一批以《本草纲目》为资料主体,选药精当,切合实用的本草学著作,且大部分著作载药、载图、载方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本草学的特点。其中最能反映时代新进展的是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这两部著作补充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并扩充了它的内容。由于受《本草纲目》的影响,后世本草学家汲取了金元时期诸家对药理研究的新成就,从气味厚薄、阴阳升降、脏腑经络等方面的理论来阐发药物功用,从古辞涵义的药理解释,而转向现实临床运用研究。《本草纲目》金陵版的出现,以及后续本草学研究的一派繁荣景象,标志着自李氏开始,本草这门学科在内容、形式、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了飞跃发展,并日趋成熟。它不仅指导了当时的医药实践,还指导着今天的医药实践,它所载的药、方,至今仍被医药界广泛应用。其中许多方、药已被现代科学所验证。在《本草纲目》的启示下,当今中草药研究的品种在增加,科研领域在扩大,并开辟了诸如生药、药化、药理等方面的研究。现代中药研究工作者,常把《本草纲目》作为必查的文献资料,很多新药和药源是从该著中发掘出来的。据有关资料考证,该著中大约60%的植物药进行过现代研究。该著的问世,引起了后世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动物学家、矿物地质学家、化学家,乃至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涉足其中,探金寻宝。一部《本草纲目》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影响这么深远?关键在于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本草”以及自然界其他领域的规律和本质,正确预示了它的未来,而且在不断地为人们的实践所验证。因此它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金陵版较为符合李氏原作的面貌,是《本草纲目》最早、最珍贵的版本。据查证资料表明,现存世之版本共7部,其中5部收藏于国外,国内仅有2部[5],分别藏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版《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及其科技学术价值无可估量。各国都把它奉为“经典”藏在国家重要的图书馆内,并以藏有金陵版《本草纲目》而自豪,尤其是德国柏林皇家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日本学者森立之批改过的“金陵本”更为珍贵。这是中医学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本草纲目》问世后不久,随着商业贸易以及来华学者或传教士的往来,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西欧各国,并相继被译成朝、日、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种文字[9]。它的东被和西渐,对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能被国外名流追逐几个世纪而爱莫能舍,主要在于它里面包含着取之不竭的精华和智慧,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科学规律及其本质,它将在世界科学史上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l]陈存仁.李时珍先生年谱[j].中华医史杂志.,12(2):77.[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中国历史(第二册)(初级中学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张慧剑.李时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3.[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四册:,,二册:,三册:.[5]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室编.李时珍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8,21.[6]吴佐忻.李时珍生平年表.见: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学会编.李时珍研究论文集[g].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32.[7]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见:段逸山.医古文(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8]马继兴.《本草纲目》版本的考察.见: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学会编.李时珍研究论文集[g].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9]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45.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图一《本草纲目》——我国古代医药史上卷帙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西泠春拍此部“金陵本”《本草纲目》,为这部名著成书后的第一个刻本,于李时珍在世时主持刊刻,多能体现著者本人原意,图例也均为李时珍及其子所作。全书共五十二卷,此本存四十二卷,保存完好。医林巨匠李时珍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成就了这部《本草纲目》。像这类大型书籍的编纂,一般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条件的保证,而成书之后,又面临着更为艰辛的独立出版之路。一个职业医生是如何排除万难,坚守并完成这项工作的呢?西泠春拍本草纲目(祖本)(明)李时珍辑明万历十八年()金陵胡承龙刻本21册棉纸  鉴藏印:玉润堂图书印(朱)半框:19.3×14.3cm开本:26.1×16.3cm首先是知识的储备不难发现,李时珍阅读视野非常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于是,在最初的创作设定上,《本草纲目》便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本草文献,以一部博物学著作的姿态存在。除了植物之外,动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矿物、采矿乃至于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只要有参考价值,李时珍都作了细致研究。一方面要绳旧本之误,同时游走民间的田野调查中,将新的内容添补入册。以中药为依托,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药物、方剂、临床应用等众多学科的综合,集历代本草之大成而出新。这个学者型的医家,在为官员治病过程中,更不忘把握住接触文献资料的宝贵机会。他不仅通过王府藏书饱览医学典籍,医院的皇家藏书,还获得不少观察国外进口、国内贵重药材的机会,这都成为编写《本草纲目》有用的素材。其次是诠释和整理基于海量的知识信息,李时珍采用了传统的“通考据”治学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占有、校勘和订正,考据、诠释、整理和疏通等工作,纠正旧说的错误,求得正确的理解和知识,确立了《本草纲目》的学术品质。套用当下的话说,这就是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领域,都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和有价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写作体例和写作要求,李时珍在每味药下均排出10个项目,包括正名、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制、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重点是医药结合及应用的论述。值得玩味的是,由于李时珍受过传统训诂学的训练,《本草纲目》甚至成为一部探讨语源及相关名物训诂的重要著作,从《本草纲目》“释名”一项中,便能充分感受到。分类即为创造公元14至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本草学各自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作为植物分类学思想的早期人为分类系统代表性人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力求“博而不繁,详见有要”。改变了历代本草对每种药物采用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不但有实用价值,奠定了近代植物分类学说,而且比西方植物学分类鼻祖瑞典人林奈早了多年。西泠春拍本草纲目(祖本)无怪乎许多学者把它称为“古代最完美的分类法”。此后鼎鼎大名的学者李约瑟在皈依中国文化过程中,都将李时珍的经典巨著《本草纲目》作为研究中国科学发展史的指南。开启独立出版之路年,62岁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定稿之后,李时珍便亲自开始联系出版事宜。他首先选择在家乡湖北范围内寻求机会,想通过官府或出版商支持的途径尝试出版,无奈并没有获得投资的机会,于是只能将目光投向全国最大的刻印中心——南京。然而,市场化运作的民营出版机构,倾向于有确定读者群的小说、戏曲类图书的行销,像《本草纲目》这类读者数目有限的医书,由于在商业类型上十分模糊性,只能收获到冷漠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古代科学思想的承载,书中饱含了反神仙道教的内容,也为李时珍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从来,书商都是不敢贸然承担经济与政治的双重风险的。王世贞十年一序《本草纲目》的出版虽然遇到困难,但是却被广泛地传抄。有识之士为李时珍出谋划策,如果请当时的文人领袖王世贞为书作序,或许借其声望,能够引起朝野的重视。年秋,李时珍前往南京太仓县弁山园拜会王世贞,表示“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然而王却并未满足这位曾有一面之交的医生的求序之意。于是李时珍只能在南京开始悬壶行医。十年之后,年73岁的李时珍受邀再次与王世贞会面,晚年身体欠安的王世贞在认真阅读了余万字的《本草纲目》后,写下了评价极高的序言:“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金陵本面世由于王世贞想来对人“不妄赞一辞”,而又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推崇备至,使得金陵书商胡承龙决定出版这部书,年,这部历史性的医学巨著的印版终于雕刻完成!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面世,世称“金陵版”。当年,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带着这部巨著和父亲生前留下的遗表进见神宗皇帝,神宗亲批“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的圣旨,《本草纲目》的流传便畅行无阻。西泠春拍本草纲目(祖本)金陵本问世不久,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草纲目》于公元年传入日本,17世纪后被译成日、朝、法、德、英、拉丁、俄等十余种文字,遂风行整个世界。

本草

古今   

近年来,《本草纲目》又有好几种版本面世,同时,还有白话、通释、导读等本,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自《本草纲目》问世以来,已有80多个版本,即平均6~7年便出现一个新本。如此长盛不衰,充分表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金陵本的稀缺性

在《本草纲目》众多版本中,明清两代,以金陵、江西、石渠阁、六有堂—太和堂、张朝瞒、张云中校订本以及张绍棠本等七种版本最具代表性,而尤以首刻金陵本珍稀。刘山永在整理、新校《本草纲目》过程中,详查各种版本,发现除次刻之江西本以外,无一是以金陵本作底本。

古今许多著名学者也未能亲见金陵版本,例如顾观光按《本草纲目》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辑复《神农本草经》文,他在序中说,《本草纲目》卷二“神农本草经目录”中“时珍曰:又拆出青葙……”之“葙”,疑当作“飤”。其实金陵本正作“飤”,只是江西本及其后各本误作“葙”,便表明他未曾见过金陵本。

▲《神农本草经》

当今,国内仅存两部金陵本,流传于国外有五部,分别藏在日本、美国和德国,广大读者无缘相见。

年8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金陵本,本当是保存和传播金陵本之善举,可惜印发量较小,加之印制时对书中字迹不清及笔划残破之处,普遍进行添描,已非金陵本原貌,而且描改错误百出,令人十分遗憾。

如果以此作为底本或校本,则难免发生错误(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陵版点校本便是如此)。总之,金陵本对许多人来说,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以上部分内容参考自《读本草说中药》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法定药用植物志,将中药标准、中药和药用植物三者融为一体,收载了包含法定药用植物的科属特征、科属特征成分、种属检索、植物形态、生境分布、收载标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参考,以及用作药材的名称、性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部分种并有本草考证、近似种、混淆品等内容,学术专业涉及植物分类、化学、中药鉴定、中药分析、中药药理、中医临床等。同时,每一种植物都配有原植物及其花、果实的彩色照片,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其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部分均是最新研究成果。

浙江中药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由浙贝母(浙贝、贝母),延胡索(元胡)、白术、杭白芍(白芍、芍药)、玄参、杭白菊(菊花)、浙麦冬(麦冬)和温郁金(郁金)八味道地药材组成的“浙八味”,以其品质优良、疗效确切,享誉海内外。

在中药材培育研究方面,浙江走在前列。据统计,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其中,“浙八味”种植面积21.3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近三分之一。浙贝母占全国总量90%,杭白菊近50%,元胡、白术、玄参占30%以上。“桐乡杭白菊”、“樟村浙贝”、“瑞安温郁金”等一批产品还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同时,铁皮石斛等一批新兴特色药材的优势产区也已经基本形成。

浙江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法定药用植物志?华东篇》参考历版《中国药典》等国家标准,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民族药)标准,根据华东地区地方植物志,查找华东地区有野生分布或较大量栽培的法定药用植物种类,参照《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法定药用植物》等著作,对基源植物种类和植物名、拉丁学名进行考订校对归纳,共整理出法定药用植物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并查阅大量的学术文献资料编著而成。

据悉,该书共分六册,其中第一册内容涵盖法定药用植物种,其第二册近期也将正式出版发行,其他四册预计年底前陆续出版发行。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

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

好草药让女人美丽一生

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益母草: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

雪莲花: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艾草:天然养生“舒肤佳”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葛根:解热生津的“女人参”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玉簪花: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

保佑我们的先天之本

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年还是黑发飘飘枸杞子:古人的四季养生不老丹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

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

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菟丝子: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

后天之本的健康源泉

白茯苓: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山药: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番木瓜:“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陈皮: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藿香: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丁香花:香喷喷的暖胃好手

常见病不求人

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

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大蓟: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现代白领的健脑安神**

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酸枣仁: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红枣: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

黄花菜:健脑清心,乐而忘忧桂圆: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莲花: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

远志: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

轻轻松松草本排毒

金银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

蒲公英: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鱼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决明子: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

枇杷叶:清肺热的常用药栀子:擅长解全身热毒夏枯草:清热泻火,治淋巴结核第一药

紫花地丁:解毒消痈要药牡丹:凉血妙品,花中神药凤仙花: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

黄连: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麻黄:发汗?止汗?看明白再用

餐桌上的素淡美味

银耳: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百合: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荠菜:“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

薄荷: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茴香:慢性胃炎的缓解药白果:治疗咳喘,当仁不让车前草: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hecaoa.com/xwgy/13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仙鹤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