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规模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大姚县规模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近期,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随着复工复产工作全面推进,大姚云南金碧制药有限公司也开足马力展开生产。
在企业的一个个现代化车间内,无菌处理、真空烘烤、球形浓缩中药材等设备满负荷运行,咽舒胶囊、复方仙鹤草胶囊等多个医药产品从一条条自动生产线上流出,包装后发往各地……这个被云南省政府命名的创新型企业,是大姚县近年来着力打造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一个“缩影”。
大姚县规模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源于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姚县一直有“彝药之乡”美誉。紧紧围绕打造“云药之乡”和楚雄彝族自治州“药源基地”目标,当地着力发展壮大彝族药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为此制定全县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决定等规划,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原料基地工程,查清全县种药用植物、89种重点药材、50集民族民间验方50个的资源分布、产量、效用等情况。
大姚县规模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在此基础上,大姚县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作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彝族药业品牌打造工程,培强壮大金碧制药、恒元饮片、利英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药企,逐步构建起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以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着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不断加大以重楼、红花、续断、木香、葛根、鱼腥草、玄参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范围涉及1个乡镇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并成立了41个专业合作组织。
大姚县规模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至年末,大姚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7.35万亩(含亩以上连片示范样板48个),产值.4亿元,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元;全县香料作物种植产值1.4亿元;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企业16户,实现产值5.7亿元、增长.5%。(云南网记者饶勇通讯员张从华摄影报道)
大姚抗旱春耕忙
时下,走进大姚县石羊镇,只见桑园一片翠绿,核桃花开满枝头,田间地头人头攒动,一片火热的春耕备耕景象。在石羊镇叭腊么村委会,一块块理好墒、挖好烟沟的烟田一望无际。在烟地中间,石羊镇00年烤烟预整地现场会正在举行,镇村组干部、群众认真聆听技术人员讲授烟叶生产各个环节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石羊烟叶站站长施文军介绍,叭腊么村烟农栽种烤烟积极性很高,在召开烟农户长会后,大家仅用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38亩烤烟预整地,为今年烟叶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在烟地附近,烟农们正在从水窖里抽水。“今年旱情较为严重,为确保烟叶生产有足够生产用水,镇村干部动员我们尽早抽、拉、运水灌满小水窖,以备旱情严重时用水之需。”烟农周红远说。据了解,石羊镇在今年烟叶生产中推行干部包保联系烟农责任制,实行包责任、包株数、包进度的“三包”政策,严抓节令关、政策关、技术关。全镇提早谋划,成立抗旱应急领导小组,根据水源情况分片块制定抗旱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动员烟农利用抽、拉、引、提、灌等方式开展生产自救,并对现有水源加强管理,实行轮流供水,确保烤烟抗旱保苗用水。“小”扫帚拓展“大”市场——新街镇“扫帚加工市场”和“扶贫车间”推进有成效新街镇位于大姚县城西北部,全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行政村4个,除传统种养殖业外,外出务工成为较大的经济支柱之一。然而,部分弱劳力、半劳力或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但又无过硬经济支撑的贫困家庭发展,成为新街镇当前攻克的难点工作之一。
新街镇扫帚加工手工艺有0余年的发展历程,部分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扫帚撕扎加工技艺,且有稳定的市场。新街镇扫帚加工业主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开展经营的业主共有36户,其中个体34户,企业户,扶贫车间1家。依托扫帚加工行业创建“扶贫车间”,进一步为弱劳动力、经济收入困难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促增收,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政府主导搭“台子”。新街镇按照“村企自愿、量力而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采取“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方式,联系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明确企业、党组织、贫困人口三方的权责;镇、村(社区)党组织负责组织贫困人口进入就业扶贫车间务工实现就业增收;贫困人口享受相关就业补助,由镇人民政府筹集资金,对在就业扶贫车间稳定就业6个月及以上的贫困人口,按元/人·月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同时给予每人每天10元的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
群众参与挣“票子”。贫困户杨贵仁户,妻子因残疾不能干重体力农活且需人照顾,1岁的儿子还在上学,属于典型的因残、缺劳力致贫,生活一度陷入贫困。通过村组动员,杨贵仁到扶贫车间务工,累计增收8多元。杨贵仁高兴地告诉我们:“扶贫车间就是好,让我在家门口务工,轻轻松松把钱赚,我来扶贫车间务工5个月了,每个月在家门口就能挣到0元以上的工资,解决了我家的燃眉之急”。了解到一些贫困农户因考虑到交通、食宿等不利因素,大多不愿到扫帚加工厂务工。针对这一问题,新街镇一方面积极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加快扩面提标工作;另一方面,参照就业扶贫的相关补助政策,将组织辖区内贫困人口到扶贫车间就业务工,纳入对包村挂点、村组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进厂务工的贫困劳动力,采取“保底工资+计件工资+岗位补贴+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的方式,保障务工人员工资报酬,对出勤在5天以上的工资不低于元,计件工资按扶贫车间的管理规定进行计发。
学习技能补“脑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新街镇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提升志气的基础上,把技能培训、提升素质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注重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自扶贫车间成立以来,永艳扫帚加工厂累计投入资金万元,对辖区内的名无劳动能力、无一技之长、不愿出门、不敢出门的贫困人口开展了技能培训,培训重点主要包括原材料——芦苇的撕、扎、绑,以及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为让贫困户学到真技术、掌握真本领、增加硬收入,帮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
目前,新街镇36家扫帚厂吸纳劳动力人,其中贫困劳动力0人,36家业主最多可吸纳劳动力60人左右,扫帚加工已成为新街镇部分群众发家致富的一条渠道。据初步统计,年新街镇36家扫帚加工业主估算销售扫帚万把,各业主支付劳动力人员工资约万元,年产值估计约万元,产品远销云南各个地州及四川省部分地区,市场前景较为乐观,各扫帚厂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
新街镇:小小羊肚菌托起致富梦阳春三月,新街镇团山村已是桃李芬芳,80亩的大棚里,羊肚菌开始从一片片肥沃的土地里争先恐后探出了“头”。 连日来,团山村委会下西冲村羊肚菌种植基地里一片热闹景象,村民们正忙着收割羊肚菌。57岁的胡光兰是新街镇团山村委会下西冲小组村民,家里的一亩多田往年都是种植水稻、玉米,随着近年来气温升高、干旱,已经很难收到粮食了。 年,新街镇引进企业承包土地种植羊肚菌,村民们可以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不仅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里、发展养殖,空闲的时候还能就近到羊肚菌种植基地打工,既能得到务工收入,还可在年底参与分红,村民们都很满意。 羊肚菌是世界上珍稀食用菌之一,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提神,补脑等功效,有着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新街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种植羊肚菌,镇党委、政府紧抓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沪滇帮扶项目引入楚雄超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到新街镇团山村委会下西冲村种植羊肚菌。超远公司的到来,流转了亩土地,建设羊肚菌种植示范样板基地,建起标准棚30亩、简易棚70亩。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流转土地和就业打工双收入。 受疫情的影响,超远公司虽抢收了一部分羊肚菌,却因大小餐馆延迟开业,消费菌类的餐馆处于关闭状态,鲜货基本发不出去,只能把鲜菌采下来,自然晒干后,进行干货销售。 近年来,新街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引进企业、发展产业、成立合作社,实现贫困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长效机制落地生根。一方面积极组织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学习,合作社也为贫困户提供菌种并建立产品代收代购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将羊肚菌产品引入县扶贫超市进行线上销售,拓展销售渠道,确保产品不滞销。 目前,羊肚菌产业已成为新街镇的重点产业之一,小小的羊肚菌托起了村民们的致富梦。(县融媒体中心:张正江)大姚县首批残疾人乘专车外出务工3月日,大姚县首批16名残疾人满怀热情,乘坐为他们精心准备的爱心专车,踏上远赴广东省江门市欧布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务工之路。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大姚县人社局、县残联深入与有效开展协调对接,充分了解省外用工企业对残疾人的务工需求,千方百计为残疾群众开拓务工市场,当好残疾人的“娘家人”,做到线上精准对接。结合全县有1万余名中度、轻度残疾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基本现状,进村入户进行务工评估和宣传,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信心。经过点对点摸排,有坐着轮椅行走的李春荣、柱着拐仗生活的陆建刚等16名残疾人踊跃报名参加务工。“我年腰椎损伤,至今一直都瘫痪在家,人总不能一辈子这样过,这一次政府组织我们出去打工,给我创造机会出去看看世界,增强生活的信心。”金碧镇七街村委会村民李春荣满怀喜悦的说。乘车出发前,大姚县人社局、大姚县残联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天的外出务工就业培训,对务工怎样适应新生活、如何增收脱贫、谨访受骗上当等知识作了通俗详细讲解,坚定了务工信念、增长了务工知识。培训结束后金碧镇四溪香木兰小组村民张晓林含泪感慨的说:“我是肢体三级残疾人,右手不会动,这次,政府一直到家里面做动员做家访,组织我们残疾人去外地打工,我们身残志不残,务工是出路、自强才有自尊,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好非常高兴的事情,非常感谢他们!”(张远康张培云)▍信息来源:大姚网综合大姚县人民政府网站、DYTV看大姚、云南网等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大姚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