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绍祝,笔名筱语,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生于一九七二年八月,一九九一年参加工作。现在巧家县第二中学任教,作品发表于《云南教育中学教师》、《云南教育视界》、《昭通日报》、《昭通文学》、《文话巧家》、“微巧家”等。
作
者
空白
散文
与君歌一曲(外二篇)
——老店尹武游记
许绍祝
输入
盛夏,金沙江边,八百多米海拔的洼地像个大火炉,级部语文教研组决定周末去老店吹吹风。年6月3日9点,终于出发。
汽车在乡间公路上缓缓前行,山越来越近,树越来越密,山风吹来,空气里除了丝丝清凉,还有阵阵清香,是泥土和草木的气息。被小城的骄阳晒得滚烫的汽车也愉快起来,把欢歌抛到窗外。车内播放着戈用吉他伴奏、自弹自唱的《成都》,旅途立即被这支好听的歌谣撩拨得诗意起来,我们好像就行进在成都的某个街头,有一个你爱的人把手揣进裤兜,有一个你悄悄挽起他的衣袖,一副唯美而温暖的漫画在心中渐次展开。
从小火塘岔路拐进尹武,一路欢歌,很快就到目的地了。下车,一片黄色的小野花在小溪边的草坪上伏地而开,其间还夹杂着了野山泡,郝儿立刻欢欣起来,在花地上自己摘着吃。女人们用溪水清洗带来的食物,把西瓜泡在水塘里凉起来,勇笑我们是浣纱女,大家说西施比不了,东施效颦还差不多,又是一阵好笑。然后找一个阴凉的林中草地,席地而坐,泡一壶茶,有滋有味地品起来,大家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去:顺说该带咖啡来,再煮一壶咖啡;雪说我该带古筝来,在高山流水之地抚琴一曲,让戈在背后作画作背景,又说戈该带吉他,为我们弹唱一曲,让顺给他伴舞;和说最该带一壶酒,流觞曲水,吟诗作画,好不快意。大家有的没的,尽情地说开了去,也不闲着,七手八脚准备美食,然后,一边享用美味,一边继续泡茶,忽然发现低调的勇也小资起来,居然找到一块平平正正的石板放在自己面前,将茶具置于石板上,悠然自得。时光在这片林子里柔软地流淌,想起了吴兆的诗:“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尽管原意不是这般光景。
女人们决定去山后看看,就顺着山路往上走,小山曲径通幽,一步一景,漫步林间,这边一丛木通繁花似锦,那边一株野山八角枝繁叶茂。摘一颗果实,凑近它,一股浓郁的香味就扑鼻而来。过一条小溪,到了另一片山,地势豁然开朗,一片面蒿花地突然出现在眼前!家乡药山到处都有这种小花,母亲说困难年代,可以和面揉成窝头,或者和玉米面、荞面蒸饭吃,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成片的花开。喜欢大片的花地,曾经无数次在心里构思过大片油菜或者薰衣草开花的情景;喜欢成片的草地,喜欢草原的歌,想象过躺在草原上,看天空中云卷云舒,日升日落,看草地上襟飘带舞,牛奔马驰,听着风中飘来的草原牧歌,或许,还看得到那个放牧的姑娘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敲打在小羊身上。巧家没有草原,不过赖石山有草地和牛羊,今天肯定是去不了,刚才休息的地方,不过是个林间草坪,倒是眼前的花,像是在应和我心底深处的意愿,倾情绽放。油菜薰衣草都是栽种的,我更喜欢眼前这片源于自然的面蒿,灰白的枝叶,深黄的花朵,铺满了林间所有空置的土地,在风中摇晃,其间偶尔有几株蒿枝,再无杂草。这一刻,我忽视了同行的姐妹看到这片花地在怎样欢呼,郝儿如何小心翼翼生怕踩坏花儿,我甚至忘记了自己,眼里心里全是花草:这一片灰绿,叶多花少,花蕾还没有完全开放;那一片灿黄,花儿全部开放了。黄绿相间、颜色渐变的花地,衬着偶尔空出的红土地,还有环绕四周的绿色森林,还有蓝天,还有白云,还有不远处放牛的汉子和他的牛羊,还有山那边的瓦屋,这是一支原野牧歌呢,还是一幅山野村居图。想起刘姥姥惊叹大观园比她看过的画还美,害得惜春告假诗社一年,只为给姥姥作画。姥姥经年在田间地头,遇见美轮美奂的园林情不能己,我们厌倦了车马喧嚣,偶尔置身山林,也觉得是人在画中游。自然就是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人类如何挥毫泼墨,都难画出其意境,如何妙笔生花,也不能绘出其神韵。谢谢爱人和云,为我记录下这些瞬间。
找一片空地,坐在花丛中,看着天上的云彩变幻成各种模样,真真地感受到时光静好,于山水经卷中,读懂了生命的真谛。用随身的陶笛,吹一曲《牧羊曲》:林间小溪水,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小曲满山飘。旋律似乎比在家好听。或者,安静地躺在花丛上,闭上眼,让蓝天丽日都复印到心之一隅,让花语如诗开遍心底的山岗,让绿树成荫种在心上的阡陌。山风吹过松林和花地,撩起长发和裙摆,花香盈袖,绿意飘荡。花枝和花枝碰触的声音,蝴蝶和蝴蝶嬉戏的身影,在一曲《醉花阴》中晕染成一幅水墨长卷,这一刻,喧嚣都被搁置在山外。
晚饭过后,已是夕阳西下,漫步在乡间马路,听着流水潺潺,松涛阵阵,又惹出了唱歌的兴致,一曲《送别》在林间飘荡: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意境是好,也很应景,然“一壶浊酒尽余欢”,太感伤。倒是由明代才子杨慎作、当代歌唱家杨洪基演唱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还和此情此景,不过还是唱不出此时的欢喜,于是尹武的山林间,又回荡起一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故乡的记忆
年8月,从母亲的小院回到县城,女儿要回南大了,送她到昆明,在昆明逗留数日,又回到县城,想着离开学只有一周,一周以后,我们一家三口都将在各自的学校奔忙,聚多离少,就打算不回老家了,将息几日,等待开学。母亲“前回你们来的时候吧,苞谷还差几天了才熟,这几天成熟了,我和你爸爸吃都吃不赢。”我们知道,老人根本不是惦记苞谷吃不了,于是和爱人、小妹一家又收拾行装,回到了荞麦地。
好吃的东西太多了,烧洋芋,烧苞谷,蒸豆花肉馅的包子,牛蒡子炖排骨,黄精炖土鸡……可是每次都如此,无论回来的时间长短,准备的食谱总是不能做完。城里不是没有这些食材,只是终究做不出山里的味道。首先食材的种类不同:山里的苞谷是本地品种,洋芋大多是自来洋芋,萝卜又水又甜,农村养的猪和鸡多喂粮食,山上的野味没有膨大剂,没有农药残留;城里则不然,比如水果苞谷,甜得异常,还不香,萝卜和姜大得异样,水果表皮常能看到一层灰白色的农药残留。其次食材品质不同:城里的蔬菜,至少是前一天采摘好,第二天趸卖给商贩的,农村自家地里现摘的四季豆,现掰的玉米棒子,现割的蔬菜,新鲜得很。有了好的食材,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独门技艺”,各司其职,这样就天天都有美味佳肴上桌了。父母亲年纪大,不想要他们操劳,他们终究是忍不住要见缝插针地忙活。
不过有两样活计的确要母亲才能完成,那就是烧洋芋和烧苞谷。若是烧熟,我们都没问题,但是火候要恰到好处,苞谷既要熟得均匀,颜色金黄,还要略微带一层焦糊,洋芋刮出来既要黄灿灿的,还要有一层不薄不厚的锅巴,除了母亲,我在县城、昭通、昆明的摊子上,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吃到过这样好吃和好看到恰到好处的烧洋芋和烧包谷。
喜欢拍下小院的样子,拍下我曾经在这里真实的生活,母亲总说:“拍恁多整啥子。”总让我女儿的爸爸拍,母亲感到不过意,她私底下悄悄告诉我:“你尽喊小玉,看给他喊烦掉。”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和厚道的人,庄稼人的朴实,劳动妇女的勤劳,知识分子的知书达理和远见,在她身上居然可以完整地统一起来。后来,给她看了一些我写的关于故乡的文章,上面有相关的照片,我和她说,这些文章从一个角度记录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在省教育厅、市文联主办的核心刊物都发表过,我想编成书集出版,如果不只有文字,还有图片,可能会更有意义。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后人看到,他们也可以从一个角度来了解自己的家乡;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看到,也许他们会指着图片说:“看,这是我们的祖母哦。”让后来的人看到他们不知道的过去,不止是我们和他们的记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母亲顿时支持起来,一再说:“我还说你咋个总是拍相片呢。”
晚饭后,我要去小院背后的山上,因为那里可以清楚地拍到药山,爱人要加班,妹妹妹夫和我去,这次母亲就不阻拦我了,还自告奋勇要一起去。
路程不远,只几分钟就可以到达。我们出发了,屋前屋后是我家的地,地里依然种着应时的粮食蔬菜,右边是一个远方舅舅家的自留地,也种着粮食蔬菜,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事来,那时舅舅家这两块地每年都种油菜,地边有一条小沟,雨水季节,沟水虽然不大,但我们可以在那里洗菜,或者堵水玩。瓦屋正前方有两颗苹果树,左前方有一棵老梨树,一棵桃树,左边是两棵李子树,记不清别人家在什么位置种植什么果树了,但油菜花就在错落有致的瓦屋和果树之间绚丽绽放,看家狗睡在两扇并不严实的木门前,我们在菜花地里追逐着黄蝴蝶白蝴蝶。真真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一般:“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农历七、八月,树上密密实实缀满了梨子,个头不大,但酸甜可口、水分十足,记得大人们好像叫它小水梨,可是老梨树太高大了,母亲和我们三姐弟,谁也爬不上去,于是,年年都有木瓦的人来我家换梨,他们自己摘打,然后公心给一些他们带来的洋芋之类的粮食,就可以把一背篓一背篓的梨背走了。如今老梨树已经不复存在,它生长的地方是小院的槽门,两扇老式木门,木门头上的瓦片铺满了金银花藤蔓,也许多年以后,木门和金银花,也将会成为心底的记忆。继续往上走两分钟左右,就到茶林边了,我在《冬夜茶思》里面提到过这片茶林,今天,茶林里面种了很多树,可能哪家种了树,地就是哪家的了吧。茶林荒芜了!没有人采摘的茶树,疯狂地生长,记忆里我的指尖碰触过的每一片茶叶哪里去了?我的双手抚摸过的每一根枝丫哪里去了?那一棵一棵、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茶树哪里去了?它们在疯狂地生长,林中的杂草、杂树都在疯狂地生长,没有路,没有采茶的人,林中娇莺空自流啭,茶林当真是荒芜了!茶林旁边,有一口井,我们这里叫水井社,应该就是源于这口井了,那条延伸到水井的小路也不见了,现在水管安到每家每户,人们不需要挑水,没有人经过的古井,杂草丛生,寂寥地盛满了水,这口井,这条路,这片山,它们一定不记得,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自豪地唱着大人的歌谣,在这里留下多少欢和笑。母亲教的《昭通小调》:“蜜蜂爱采鲜花朵,牛羊爱啃嫩草坡。”父亲教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稚嫩的童声曾经洒满小路的每一片草丛,而她却并不明白什么是故乡,父亲是一个常年在外面奔波的人,父亲懂。多年以后,当她懂得故乡的含义,这里已成了永久的故乡。这片山,和一年一年不一样的歌谣,就这样陪伴着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它们也一定不记得,三十多年前,很多挑水的人中,那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扁担一头挑着铜壶,另一头也挑着铜壶的小模样了吧。
再往上走三分钟左右,就是山顶,这里有果园,有庄稼地,而且地势开阔,不仅可以看到整个小镇,还可以看见山外的山,药山就在远处,河流的尽头。脚下每一寸土地上都是草药,母亲边走边说:“前面正在打骨朵的是柴胡,铺在地上的是翻柏叶,那边开黄色小花的是土牛膝,它旁边的是黄龙尾,药书上叫仙鹤草。土牛膝和黄龙尾总是长在一起,看上去一模一样,你们要注意区分,它们的形状其实不同:黄龙尾只发一根独苔起来,没有分枝,土牛七有分枝;它们的药性也不同,仙鹤草收敛止血,消积杀虫,土牛漆活血止痛,清热解毒……”母亲每次遇见都絮叨,可我们还是记不住,她越发认真起来,我们仍是心不在焉。忽然看见丛林间有许多马刺,我们顿时兴奋起来,立时来了精神:“挖马刺根根炖肉吃!”母亲无奈地笑道:只认得吃!
母亲从路边扯过几根草递给我,说是丝茅草,我想起来了,这就是我童年百玩不厌的玩具。我们用它占卜,那时念念有词地说些什么,我都不记得了。撕开草,看它被撕扯成的形状,然后煞有介事地给别人占卜,告诉他将来生男孩还是女孩,然后重复相同的游戏,重复相同的笑声,似乎永远不会厌烦,然后再用它编笼子,提篮,箩筐……一把丝茅草,就可以陪伴我度过一个晌午或午后的时光。想起木心创作的诗歌《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四十年已成过往,我想,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段时光的剪影,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故乡。
记忆中的油菜花、老梨树、茶林、古井、丝茅草,这些都永远留在童年了,如今想来,也许是因为被隔在了时空的另一端,觉得格外唯美。就像今天拥有的一切,也终将成为另一段时空的记忆,无论回忆怎样地美好,我宁愿永远停留于现在,留住妈妈递过丝茅草的这双手,留住她叨叨各种药材的声音,留住她给我烧洋芋和烧苞谷的背影。
而我能做的,就是祈祷父母双亲陪我走得远一些,再远一些。父亲母亲等我回家的地方,就是心中永远的故乡。
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美
自然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不知道哪一部密码,可以解开它所有的秘密。自然孕育了生命,于是每一种生命,又拥有了自己家族的密码,凭借它生生不息,以独有的方式,呈现在其他生灵面前,那么,是不是每一种生命都了解自己有幸拥有生命的美丽与快乐,了解其他生命带给它的美丽与快乐?
比如牡丹,它知不知道自己是百花之王,知不知道自己艳压群芳,知不知道多少小花在它面前自惭形秽;比如绵延的山林,它知不知道自己造福于人类,知不知道自己给了人们一个清明的世界;比如窗前飞舞的小鸟,它又知不知道屋里的女主人喜欢他清脆的叫声,喜欢他灵动的小模样,知不知道自己让眼前这间屋子有了无限生气。
是一部怎样的密码,让大自然运转得缤纷而有序,可以让桃李迎合春光明媚红得撩人白得清澈,让小荷迎着阳光如泼独自清凉,让菊花经霜而灿烂,让腊梅在皑皑白雪之上着红妆而妖娆。夏日热了,自有西瓜解暑清热;冬日寒了,就有金桔温经散寒。
不能破解自然的密码,不知道其他生命的想法,却可以充分体验自然及其他生灵带来的快乐和感动。
一泓清泉,一袭清凉,一座山,一条路,一张笑颜,一声问候,都是旅程的风景,是生命的礼物,于是生命就拥有了奇妙的感受。比如今天走进我们班教室,临时宣布下节课还是由我带大家学习,教室里忽然就齐刷刷地响起起了掌声;又比如,还是今天走进教室,一个女生悄悄说:“老师,您好漂亮”;再比如,还是今天走进教室,全班忽然响起齐整的呼声:“女神,女神,女神……”你清楚自己早已不是他们的女神,是长辈,但那些真诚的笑容,仍然会让内心充盈无限感动。
走出家门,也许有一座高山,有一片天空,会让你触摸自然的胸襟与怀抱;也许有一棵树,有一条河,会让你体验生命的长度与厚度;也许有一片叶,一枝花,会让你看到生命的灿烂与美丽。
闲来抚琴一曲,泛音空灵,如泛舟湖上,如东坡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花指叮咚,似流水浅浅;揉弦婉约,似九曲回肠;摇指铿锵,似马不停蹄。二十一根琴弦,在指尖流淌成各种乐音,细流涓涓,激流澎湃,低眉信手,汪洋恣意,自觉“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室内《云水禅心》,室外“卓氏门前月正明”;墙内《高山流水》,墙外山水相和;窗外茉莉花早已不是去年的一朵两朵三朵四朵,开成一簇簇,一串串,这边谢了,那边开了,数月不断,窗内筝弦上的《茉莉花》也不像去年生疏,让茉莉的芬芳,不止在阳台外,在楼阁中,在舌尖上,更开在心坎上。终于是“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山川草木,在眼里心里皆风情千种了。
世界很美,生命很美,因为拥有,所以忽视,因此盲人反而能深层体会拥有光明的珍贵。如果每一种生命,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珍惜这份拥有时的美丽,潘多拉的盒子也许不会被打开,人类会减少无数灾难。自然界的生灵运转缤纷而有序,是因为有自然法则,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物的运行有自然密码,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法则,让生灵各自美丽、相得益彰。上下五千年,无论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谆谆教诲,还是道家回归自然、尊享自由、远离诱惑的唯物辩证,还是法家依法治国的济世经略,都离不开对美与丑的识别;无论是秦汉关月,还是隋唐风沙,还是明清烟云都离不开是与非的博弈。传承祖辈的智慧来识别美、经营美、创造美、积淀美,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审美体验中获得灵魂的升华,感受生命存在本身的美好,感受生命之间互相给予的快乐,尊重自己、尊重其他生命,尊重给予了生命的环境,如此,无论是智者乐水,还是仁者乐山,于青山绿水之间,各自皆可寻得一份生命存在的乐趣。
发现美、鉴赏美,便拥有了美丽人生;珍惜美、传递美,就拥有了美好家园;敬畏美,呵护美,方可创造出一个太平世界。
昭通作家
第41期
本期编辑
夏文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