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精通医术的高僧,九华山历代高僧很多就是医僧,他们利用九华山当地的野生中草药为百姓治病疗伤。如当代大兴和尚、仁德法师、明心长老、仁义和绍华师太等从医的故事,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他们用所学的医药知识,免费为患者看病,治愈病人无从数计,留下了很多仁心仁术的佳话。
佛教经律论,很多是论及医药的专著,三藏十二部经典,佛教医学文献也是浩瀚如海,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高僧通晓包括“医方明”在内的“五明”之学,他们精通医术,弘扬佛教文化之余还医病救人。佛教徒四海为“家”,多住旷野山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保健知识,他们以慈悲精神从事医疗,有的还将自己掌握的医术撰写成书留传后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九华山历代高僧中很多就是医僧,他们乐善好施,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丛林中很多秘方、验方也是师徒间代代相传,在当代名僧中,大兴和尚(-)、仁德法师(-)、明心长老(-)和通慧禅林释仁义(-)、大夏庵释绍华(-)等从医的故事,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他们用所学的医药知识,免费为患者看病,治愈病人也无从数计,留下了很多仁心仁术佳话。
九华山地处北纬三十九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方圆百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在医僧的眼里,宛如“中草药宝库”,其中野生中草药有千种之多,黄精、威灵仙、仙鹤草、洛石藤、细辛、远志、羌活、独活、前胡、夏枯草、白芨、红藤、虎杖、丹参、玉竹、南星、菖蒲、半夏等中药材比比皆是,僧人们“农禅并重”,采药、制药也就成了医僧们“出坡”(劳动)一项重要内容。
九华山
大兴和尚(-)
释大兴年从旧军阀部队出逃后,在九华山百岁宫出家,开始昰为寺庙挑水砍柴,对九华山“中草药宝库”有很深的认识,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在九华后山为村集体放牛长达20余年,也就为他采挖中草药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他经常独自攀崖走壁采挖“奇珍异草”配制丸药,对治小孩惊风有专门秘方,艾灸穴位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只不过这些治疗都掩盖在别人眼里疯疯癫癫、行为怪异上,对他能为人治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那个非常时期,在常人眼里,大兴和尚“装疯卖傻”、神神叨叨,当地老百姓只是乐道他的“神功奇迹”,人们口口相传,大兴和尚任能治病的名气也就随之越来越大,青阳县方圆百十里地的一些患者,有疑难杂症,也都慕名前来请他看病治病,现在全国进行中医药义诊的涤凡法师,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曾陪同他在山上采药,回寺制作药丸,由于大兴和尚对人体穴位很熟稔,对来求医的患者,往往是“手到病除”。
大兴和尚治病从不收费,被人称为“当代济公”。
九华山野生中草药
仁德法师
(-)
仁德法师年冬来九华山后就自学临床医学,上岁数的老年人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双溪寺里有个简陋的医疗室,经常坐诊的就是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在祗园寺住持宏瑞法师处觅得丛林秘方---千锤膏,对疔疮等疗效显著,尤其擅长治疗各种肿毒。年仁德法师调往旃檀林任九华佛教大队会计,来九华街不久就开办了医疗诊所,为来山游客和当地老百姓看病,山民们一旦有个头痛脑热,都会去找他们口中的“仁医诊所”,现在五六十岁的九华山当地人对仁德法师的“千锤膏”都有印象,很多人当年都“领受”过。
九华山野生中草药
明心长老
(-)
曾任祗园寺首座、时称“九华三老”之一的明心长老,谈起中医药材也是头头是道,给寺庙、医生提供了不少民间验方和秘方。新中国成立后,明心长老曾长住泾县蓝山岭“耸壁禅林”,他以给别人治病广结善缘,赢得当地居民广泛尊重,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赤脚医生”。那时缺医少药,尤其是农村偏僻山区,看病很难,明心长老成了“全科大夫”,人们可记得他的右腿不太灵便,那是一次深夜出诊摔下山沟留下的后遗症,由于患者病情危急,他急匆匆骑自行车摔断了腿骨,出诊后他自己给自己正骨。
九华山祇园寺
释仁义
(-)
释仁义(姜素敏)年在五台山显通寺落发,年春加入吉林通化“妇女救卫队”随军入朝,属38军管辖,在朝鲜的3年里,姜素敏是不拿枪的特殊战士,用其家传医术之长,抢救医治了很多伤残军人,她曾在战场上负伤,左手腕被子弹打穿。战争胜利后,医院一干就是30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姜素敏重归佛门。释仁义一把银针、一副磨盘朝礼九华,一路行医,每到一地就接待患者,看病配药针灸推拿。仁义师太认为: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病,每个患者都得根据病情的不同,随时用药。住持通慧禅林期间,释仁义针炙推拿对很多患者都很有疗效。释仁义年圆寂,保存的肉身,右手稍有抬高,且拇指与食指相抵,作捻针状。
通慧禅林
释绍华
(-)
释绍华年皈依佛门,年在五台山受具足戒,年住持九华山大厦庵,她出生于中医世家,经她光大的“九华接骨丹”,救治了包括原九华山管理处干部职工,当地百姓及来山游人、香客在内的很多骨折病人。直到本世纪初,九华山管理机构都驻地九华街,冬天雨雪容易结冰,摔倒骨折的家常便饭,释绍华研制的“九华接骨丹”帮助解决了患者的切身实际问题。
释绍华往生后,其徒隆首法师等继承了接骨丹制作方法,应患者需求,将接骨丹邮寄全国各地,大厦庵接骨丹至今惠及十几个省市的患者。
涤凡法师采、晒草药和义诊
九华山丛林医僧很多,上文只是几位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丛林医僧有个共同特点:不收诊费,病人仅支付药材成本,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往往是分文不取。九华山佛教协会原副秘书长岳藏长老曾收集并抄录多本明清版的中医药古籍,八十年代传于其入室弟子涤凡法师,涤凡法师收集了包括九华山寺院丛林在内的大量民间验方,涤凡法师自学取得中医执事资格后,四十年来坚持开展中医义诊。新时代新担当,近年来,涤凡法师悬壶践行“人间佛教”,积极参与由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的“医加善”扶贫活动,在深圳创办了“中通国医慈善基金会”,他芒鞋汲汲,行程数十万公里,坚持免费为贫困患者义诊。
采访叶可信、齐岳、金能兆等干部职工、当地老人;
释果心、涤凡、隆首等僧人。
汪传忠、柯萍参与创作
作者简介尔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当代影视创作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池州市作协副主席。现驻会九华山文联、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