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天气转晴,张宁老师有空,便相邀上山识药,顺道去拜访一下大愚师父。车停到不能再开的地方,背上行囊,准备爬山而行。
看见路旁,有山民卖各种山货,竟然有猕猴桃,有些游客还在挑选。上前与卖者搭话,了解情况。于是有了如下文字——
终南别境,高山之巅,我有三宝。
美其名曰:五味子,八月炸和野生猕猴桃。
八月炸,八月熟了炸,方可食之。
五味子,五味皆入五脏,得其所哉。
唯这野生之猕猴桃,白露过后之霜降节气,应是采摘季。
无奈,果儿还未成大,人儿都等不得、急不得地,非采不可。
问之山民,为何早摘?
答曰:吾不摘,他人亦摘。
又问:摘了又不熟,至软不甜唯有酸,奈何!
山民笑而不语,径直上山摘果去也。
世人徒好新鲜,却违逆天时,以为得味也。
殊不知,有其形无其神,有其名无其实。
于是,宝变为废,本末倒置,买椟还珠,徒增笑料耳。
引以为戒,引以为戒。
……
人间的事情,徒增烦恼,继续上山吧。太阳出来了,有些秋老虎。没走几步,便是大汗淋漓。两人放慢了脚步,开始认药。
唐松草,秦岭七药里又叫烟锅草,因其叶形类似于旱烟烟锅横切面的样子而得名,很形象。西药中作为抗癌药用。秦岭医药大家毛水龙老师,应非常熟悉此药。叶茎微苦。叶茎很像核桃的枝叶,类似于核桃树木变异之后的形状。唐松草,先苦后甜,进味略苦,后味就是淡淡清香的青草味。
(唐松草,又名烟锅草。)
于是,又生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岭山中的草药,称为七药呢?难道是指七味药吗?可是,秦岭无闲草啊,重要的草药何止七种,二三百种都不在话下!
张老师说,秦岭七药大多以“七”命名,所以称“七药”;实际上,当然不止七种草药了,这是泛指。
那为什么钟情于这个“七”呢?
张老师一边擦汗一边说:秦岭七药的祖师爷是宋末的王重阳,是咱终南山人,全真派祖师。这个七,是跟他的教派尊崇有关,你看,他的很多东西,都跟“七”有关,比如全真七子,比如北斗七星,……等等。
其实,秦岭七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他著作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这都跟他在秦岭北麓的终南山里采药、用药、修道是分不开的。秦岭草药的认识和使用,早在汉唐之前就开始了,当然,孙思邈对秦岭草药在中医方面的使用,贡献应该是最显著的。
不过,约定俗成,大家还是将秦岭七药的祖师爷认到了王重阳那里。在秦岭的很多草药,别的地方也有,当然是有其他的名称的;可是王重阳将秦岭里的本草,都以“七”来命名,是有他的道义在里头的。所以说,认他做祖师爷,也无不可。
稍微歇息后,我们继续前行。
路旁草丛中有一株植物,张老师一眼就认出来了,说是盐肤木。这个本草,秦岭腹地的陕南较多,秦岭北麓的终南山还是比较少见。这是做降血压药利血平的原料,也是五倍子的寄生植物,多为一枝五叶。盐肤木,喜湿喜阴,多长於森林中。之所以用于降压,就在於其喜性,可使气血下行。
(盐肤木)
走着走着,张老师又发现一株盐肤木。我们竟然在海拔米的地方,找到一枝六叶的盐肤木,实属罕见!张老师说,五倍子蚜虫在此枝叶上寄生。仔细观察,确实如此。一堆五倍子的卵,附着在盐肤木的叶子上寄生。
有一个小小发现,那就是海拔越高,寄生五倍子越多,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不知道也。我又问张老师,寄生的叶子,是不是都是长得不好的?张老师笑说,叶子生病,才会寄生。是因为寄生,营养能量被吸取,才会生病。
(五倍子)
一路走来,路边很多藤蔓植物,但基本上就是一个品种,张老师说这是葎草。葎草,致敏性植物。一般有刺的,多为凶猛。比如皂角刺、荨麻刺、月季花等等,多半是过敏源。
张老师也有一个疑问,葎草是否是终南山本生植物?我们询问路上与我们同行一段路的山民、也是另外一个老王,他也不知道。好吧,这个问题,留作以后待考。
(葎草)
山民老王着急上山,要给一位住茅蓬的人修葺院落。见我们慢,就与我们道别,先行走了。我们乐得自在,继续认药。
这时,发现茜草。茜草,茎为方楞,叶围绕茎枝一圈而生。张老师说,其根为过去染布染丝绸做绛色所用,是汉地最为传统的染料。《本草》上这样说:“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又以此也。”
呀,茜草的名字,是这么来得吗!据说,“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
没试过,待考。
(茜草)
又走了一会儿,见到仙鹤草。仙鹤草,菊科,天明精,即北鹤虱。基本功效为:止血,收涩,治虚劳。
张老师边走边说了一个他用仙鹤草的故事——有一年,他爬杭州附近的东天目山,并住在山上的昭明禅寺,在临安那里。那个时候,他每天给庙里背山,就是帮忙被寺庙里的用度,结果伤了力气。于是,他给自己抓了一副药:仙鹤草或50克,大枣,山茱萸,红糖,若干,煮,煎服;用于治他自己的伤力病。服之,大缓。以后,只要他每次感到劳力了,就照方抓服,皆为有效。
药书上讲的仙鹤草味道不对,张老师尝过,实际上是跟明显的涩味。气和津液往外耗散时,还有出血症,也即往外漏的现象,可用仙鹤草的收涩作用进行治疗。
说到药的涩味,张老师联想到红景天,也是很涩味道的药,质地轻,断面疏松,纹理红白相间,红为心火,白为肺金。质轻入上焦,所以上高原,吃红景天,可缓解高原反应,治疗高原病。
总之,涩味和涩味,功效不同也,要识其性,晓其功,明其用,方可为之。
(仙鹤草)
鸭跖草,叶子形似鸭子脚,而得名。这个鸭跖草,经常见,蓝色的花,开得很美丽。也叫鸡舌草、叶菜、淡竹叶或翠蝴蝶,都是以花形和叶形来取名的。
李时珍也说,竹叶菜平地上到处可见。还说,“三四月出苗,紫茎竹叶,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可爱。结角尖曲如鸟喙,实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细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也。”
可是,我们是在农历八月,也就是处暑时节最好两天看到鸭跖草开的花,还未结子。想来,是山上寒冷,花期延后了。
(鸭跖草)
车前草,长在马车辙里,故名。
车前草,多生于草地、沟边、河岸湿地、田边、路旁或村边空旷处,生长范围和海拔分布,极广。亚洲各地,都有分布。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药理作用的功效。
(车前草)
蛇莓,解毒之药,可用做治疗癌症。蛇莓的别名,竟然达五十种之多,大家不妨查查看,各自的家乡,会叫什么?我在湖南,也见过这个。好像当地人把这个叫做“泡”,不知何意?
弘景曰∶“蛇莓园野多有之。子赤色极似莓子,而不堪啖,亦无以此为药者。”但李时珍说,“结实鲜红,状似复盆,而面与蒂则不同也。其根甚细,本草用汁,当是取其茎叶并根也。……又言俗传食之能杀人,亦不然,止发冷涎耳。”
之所以,大家喜欢叫它蛇莓,据说是因蛇喜食之,故名。但未见过山中蛇吃此物,待考。
(蛇莓)
救命粮,“是火棘的俗称,也叫救兵粮、火把果、赤阳子,属于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火棘树形优美,夏有繁花,秋有红果,果实存留枝头甚久,果实可以食用,在庭院中做绿篱以及园林造景材料,在路边可以用作绿篱,美化、绿化环境等等。”
老王於十六年前,在秦岭腹地工作期间,常常跟当地朋友上山游玩,多见此物於山间各处。友人说,山中饥荒年,这玩意儿成熟晒干、磨成粉状,干涩拉嘴,但可当做粮食果腹,是真正救命的东西。
所以,老百姓叫它是“救命粮”。
(救命粮)
终于,经过艰苦的跋涉,我们走到了悬崖峭壁间的大愚师父的茅蓬门口。
突然,看见一只活物,倏然而过。张老师喊道,蜥蜴!
蜥蜴,因是四只脚的爬虫类,又称“四脚蛇”。关中过去有叫“蛇夫子”,也是有意思。不过,蛇夫子也指壁虎。回头问问老人,到底蛇夫子是啥。
张老师说,在高海拔区域(米以上,)第一次见蜥蜴,是在天目山;第二次见,就是今天在大愚师父的茅蓬外。
不过,这里海拔到之间,比较潮湿寒冷,夏天一下雨,也是寒冷无比。蜥蜴能在这里生存,也是罕见。
卸下行囊,我俩都换了自己带来的干燥衣服。大愚师父,早早就候着我们了。看到我们到来,大愚师父忙着给我们做饭,而我俩就站在大愚师父的茅蓬院子里,晒太阳来驱除汗湿。
张老师看着周围,手指四方的山峰和云气,说:云气流动,在别处照样前行,不为所扰;而在高山之巅,就是这里,山巅气场强大,把云气在这里留住了,形气相感,万物化生。云气遇到石壁,地气升为气,天气降为水,金生丽水,泉水石上流,水就生成了。水生则丰茂,因此这里就植被丰富,动物也随之而繁衍,一派欣欣向荣。
老王想,这样的风水所在,不产秦岭七药,才怪呢!
说话间,斋饭已熟。
大愚师父做的饭,菜全部是自己在高山顶上的茅蓬院子里做的。菜蔬绿色,锅巴焦黄,难得好天气,我们就在太阳底下进食素斋,既补脾胃之气,又升全身之阳,美哉妙哉!
吃饭间,与大愚师父闲语一二。老王语告师父,因沿路识药,故有所耽搁。
师父问,采药否?
答曰:识药不采药。
张宁老师言道,采了回去,不知药性或炮制,如同废物,何异於暴殄天物,岂止是浪费欤!
其实,此话多有出处,比如终南山中之黄精。
三五十年前,到处可见;一二十年前,亦属常见;现如今,在秦岭北麓,几乎绝迹。
为何?以为可以兑换钱财,胡挖乱采,疯狂猛于虎。
但有几人知道,黄精挖出时,新鲜之物,极度容易腐烂变质,变质之物,何来药用!而商人唯利是图,山民只懂变现,加之一些不学无术之徒,只要是野生黄精,管它是否腐烂变质,管它是否还有药性,只当珍贵药材,卖个高价便是。这哪里还是药用的黄精,做菜还差不多。
那么,如何让黄精是黄精呢?张老师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挖出后,立即蒸熟或炮制,才能当中医的黄精用。
看来,药用之物,除了地域和气象因素外,这天时之效,也是应有之义啊!
新鲜黄精,天热或受刀斧创伤,特别容易腐烂变质。另外,蒸熟后,晒干之际,多为阴雨天,也是容易腐烂变质的时候。现代市场调节下的药用,注重短平快,腐烂变质的风险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试想,这样的黄精,有多少不是发霉变质的呢!
吃完斋饭,我们在院子里略微喝茶、闲坐。
身旁,就是大愚师父自种的菜园。菜园边上,就是两株半人多高的植物。我以为是野草,嚼了一叶,味道特别。
开始的时候,大愚师父和老王都认为是霍香。张老师肯定地说,不是霍香,是鱼香菜。霍香只产于广东、海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赤道就近地区,尤其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为佳。我们秦岭北麓终南山,属于北方,不可能有霍香的。
鱼香菜,四川和陕南的说法,叶子可做调料用,吃起气味很浓、味道强烈。张老师说,不敢多吃,做菜放一两片即可。这和紫苏叶、荆芥叶,做菜的功用类同。
(鱼香菜)
时间过得很快,该下山了。
走出茅蓬,到了门口。一株很大的茱萸,长在路旁的崖畔。师父让我们摘些山茱萸带下山去。我看山茱萸果实还未全红,便说下次再来摘些。
茱萸,大概分为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和草茱萸。
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多生长在温暖的山地,陕西也有,但多长在江浙和南方省份。食茱萸,别名也很多;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味道及用途:辛苦,温,有毒;《千金.食治》:辛苦,大温,无毒;《唐本草》:辛苦,大热;《纲目》:有小毒,入肝、胃经;据说,食茱萸是六味中"辣"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中代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并作为调味品后,食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草茱萸呢,基本山就是野草了,没查到它的药用价值。
不过,古代名士们,倒对茱萸赞赏有加,比如,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想,诗中提到的茱萸,应该是山茱萸,跟大愚师父茅蓬门口这株是同种。
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陕西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茏,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秦岭北麓,也即终南山一带,也有一些,但没有秦岭南麓那么普遍。
“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山茱萸)
告别大愚师父,我俩下山而行。走出去一根烟的功夫,我们在两条大山沟的分水岭的山脊上,看见了毛栗。
张老师说:毛栗,壳有刺,为风,内包有板栗,为土,故甜。外壳可药用。栗壳为板栗的外果皮,药性甘、涩、平,具有降逆、止血的功效,主治反胃、鼻衄、便血等症。回头查了一下,说毛栗壳“坚硬,断面颗粒状,暗棕褐色。气微,味微涩。以个大、质坚、色黄棕者为佳。止咳,化痰,消炎。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百日咳,淋巴结炎,腮腺炎。”
没试过,不知其用为何。
(毛栗壳)
一路向下,路上闲聊。
说到药性的话题。老王以为,对于本草药用,还是那句话,用其偏性治人体之偏性也。张老师感慨说:药,并非一种属性;炮制或其他人为干预,就是降低某种性质,强化某种特性,为人所用而入药。
这是题外之言,有似是应有之义。
识药、认药,一是经验,二是生活,三是坚持学习后的顿悟和融会贯通。
没走几步,又找到了葛根。
葛根,之所以可以升气,在于它的汁液有上升的功能。你剪开葛根,常常会发现横切面,有水涌出。用药,就是取它这个升起的作用。
葛根,也属于风类药物。
说着,说着,张老师就拿出剪刀,将葛根枝横切剪开,让我看汁液流出来的状况。
老师言传身教,做学生的可不敢偷懒,咨询观察。哈哈!
(葛根)
完事,两人继续下行。
遇到半夏,还遇到很多其他类本草,下山不易,很难记录。
回转,至半山。对面云雾缭绕,阳光万丈,山势气象万千。拿出手机拍摄,怎么也拍不出眼中所见之效果。张老师与我笑言,如同识药,不亲眼所见,不亲耳所闻,不亲手所触,不亲身所验,你讲得再好,也是没用。
下山辛苦,嘴上说是收好手机,好好走山,不再一心二用了。
可是,一听到张老师喊出药名,就又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拍照和记录。
绿从中,看到枯枝败蒂,是夏枯草。夏枯草,夏至后便枯萎,故名。
张老师说,夏枯草在夏至阳气最盛时,却突然枯萎,将那股本来还要向上生发的阳气包裹在内,没有耗散。如果遇到阳气包裹之症,热水服用夏枯,便可解症。必须是用热水,以毒攻毒,以热制热,很有意思。
(夏枯草)
路边青,用途:全株含鞣质,可提制栲胶;全草入药,有祛风、除湿、止痛、镇痉之效;种子含干性油,可用制肥皂和油漆。鲜嫩叶可食用。根:须根簇生。
(路边青)
香薷,类似鱼香菜,叶子味道浓烈,可做调料。食用上,如同紫苏、藿香、鱼香草那样。只是,这些都是野生植物,数量有限,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食用,不可能作为大众调料的。也好,让她们长在山间,也是曼妙风景。
(香薷)
贯众,在中国是比较常见和熟知的一种蕨类植物,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的根茎。别名:贯仲、贯中、管仲、黑狗脊、百头、东北贯众、紫萁贯众、绵马贯众。功效:清热解毒。主治:用于时邪感、偏热者、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红、咽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者。性味归经:辛,苦,寒。入肺经。
(贯众)
走到一位道家师父的茅蓬附近,张老师发现一棵巨大的茜草。
这株茜草,是母藤,开花结果,果实累累。而之前上山时看到的那棵小的,是公藤,只开花不结果。
确实枝繁叶茂,很是壮观!
(茜草母藤)
就在茜草母藤的对面,有一小片竹林,夹杂着一株鬼箭羽。这也是上山经常能见到的,张老师也帮忙指导认过。长得很特别,属于比较好认的本草。
鬼箭羽,具有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之功效。用于症瘕结块,心腹疼痛,闭经,痛经,崩中漏下,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下,疝气,历节痹痛,疮肿,跌打伤痛,虫积腹痛,烫火伤,毒蛇咬伤。《本经》:“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别录》:“主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
这名字霸气外露,一望便知,它的功效一定了得。
(鬼箭羽)
上山三钟头,下山一个时辰。一路上,不断认药,然后请教张宁老师,再识药;并且,随时拍照,还兼顾记录要点。手忙脚乱,满头大汗,浑身湿透,生怕有所遗忘,我无奈地说:“认不全啊,回去就记不住了。”张老师笑了,说:“这些草药,上山认个十几、二十次的,那才能真正记在心上、印在脑子里。不急,慢慢认吧。”
然后,张老师边走边说:“中医如同烹饪,都是五味的搭配。五味调好了,就是一道美食。五味相得益彰,便是治病良药。遇到新的材料,还是按照五味调和的大原则去试过,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既是做饭,也是学医。学习经典的作用,就是因为经典给了你一个蓝本,一个便捷的方法道路。掌握这些原则,就是终南捷径。比如药性之五味,掌握气味性质,就是学习的方便法门。比如开方,掌握五味之搭配原则,就是入了门了。”
快到停车的地方了,遇到几个从山顶下来的登山者。其中一人,边走边捡拾山中的白色垃圾,汗流而专注,忙碌而不语。路旁的塑料袋子里,已经有了不少捡起的垃圾。
识药而不采药,我们与这样的人,对终南山的情怀,是相同的。
老王二零一九年白露时节整理於终南山
老王吾淼老王原创,感恩阅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hecaoa.com/xwgy/1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