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语的远方
E首诗
主编:黄药师丹东栗伟
编者按:
E首诗,向《诗刊》推荐,由黄药师,丹东栗伟主持。有诗评员:学林、王亚迪、谢虹、杨墟、余光之瞳。一年来,你们辛苦了!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的人走到哪都会受到尊敬和喜爱;感恩还会传递,那么我们心怀感恩,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再生?感恩会给你带来好福气,让我们一起开心写诗,温暖与共。人一生其实什么也不是你的,什么也带不走,那么为何不留下点光亮呢?于是我们平台给生活的定义是热爱,爱那声“早安”,爱身边的那个人,爱属于你的每一个瞬间……于是让我们在诗中徜徉。茉莉平台的定位是不走名人路线,我们就做自己的草根,也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我们虽来自五湖四海,却把诗歌这高雅之花撒遍大地,让每一个触碰过的灵魂,都会嗅到它的芬芳。而当你打开窗时,刚好一缕阳光射进来,就这样让我们“且行且珍惜”,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丹东栗伟选诗简介:丹东栗伟,一九六五年生于辽宁丹东,一位诗歌的信徒,行走在尘间的孤独者!
血管里涌动蓝色的潮汐
文/王柱森(辽宁)
父亲,生在渤海西岸,葬在退海的盐碱地
我,长在渤海湾,住在黄海西头
儿子,学在东海,工作在伶仃洋边
碱蓬草青涩,盐水稻刚刚定居
红树林,根扎出了血
都在咸苦中品咂火红或者金黄
海接纳了河流,也接纳了我们
潮涨潮落,潮间蟹爬出泥穴
亮着两只湿漉漉的大眼
推荐语:那一片海,生命依托之海。尽管它夹杂苦涩的味道,仍像母亲一样接纳你,拥抱你。潮起潮落,血管里永远涌动蓝色的记忆!(丹东栗伟)
指尖上的风声
文/金枝(辽宁)
提起琐碎的事情
风是常客,有来有往
拐角处的一枝玫瑰
等风,调转方向
节气神奇地转换
风在我的指尖上调整温度
站到风口处,那些
绿的和没绿的物种对视
双手合十,清理多余的杂念
眼前的风景辽阔起来
不知名的花朵艳丽
开在绿野中间,像母亲穿的花衣裳
当影子从身体里爬出来
太阳被风吹到了山顶上
指尖上的风声开始柔软
有些东西,一寸一寸长高
推荐语:生活在尘间的人,坎坷的经历让他们迷茫。只有听到指尖上的风声,才能释放内心之压抑,影子就会爬出身体,一寸一寸长高!(丹东栗伟)
水杉树
文/刘四清(江西)
又一次看到这片水杉林
是在秋天的午后。这些笔直的树
总有一棵,我把它当
旧知。我们一同感触秋风中加深的釉色
叶落,有疾走的背影。天空
出让更多留白。眼前金色风范的
水杉,让我有了痛的
思念和静的思考
我踩着旧日的文字,靠近一棵水杉
顺着它的躯干仰望天空
推荐语:这一片水杉树,仿佛自己的影子,在秋天的午后挺拨。睹物思念,联想丰富,仰望天空蔚蓝,置身于清静的境界,完成精神上之解脱!(丹东栗伟)
床号
文/肖建华(江西)
右手隔壁的人还在
左手隔壁的人走了
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呼吸机,心电监控仪,氧气瓶
一些声音静止,消失
一张床突然变得永恒
你躺在一个走了和一个还活着的人的中间
右边和左边
你好像失去了一只手
又被一只手拉住
而床号,一直占据着床头
此时,已变成空虚
却又保留着一个人的眼睛,呼吸,表情
但他确实走了
护士给这张床换了一张洁白的床单
掖得整整齐齐的,仿佛新的
推荐语:这首《床号》之诗,读完令人揪心。真实的描写,精准的语言,感叹尘世的无情,生死之无奈!(丹东栗伟)
梦回老屋
文/卢远辉(广东)
一眼就看到父亲,在围屋大门旁
他的苍老不出所料
他的瘦削不出所料
他的沉默不出所料
曾经红光满脸,此刻孱弱憔悴
父亲佝偻着背
一手拄杖,一手扶墙,站在围屋大门旁
鸭舌帽斜扣着,露出半张脸
原本合身的外套,现在却显得格外肥大
右下衣襟,被迎风吹得上下翻滚
嘈杂声,也没能淹没它啪啪啪的响声
仿佛被人揪着,抽打着
隔着围屋前的池塘,隔着川流不息的寒风
我的心,早已跪下
推荐语:老屋与父亲之间,在诗中属于喻指的关系。但父子的血脉融通,愧疚和省悟之后,“我的心,早已跪下”,叩拜,完成心灵上的救赎!(丹东栗伟)
麦秆垛之上
文/聂炎如(江西)
麦秆垛的高度
就是父亲的高度
就是父亲香香甜甜的梦的高度
我喜欢爬上麦秆垛远远近近
读父亲的犁尖播种的麦子
分行排列整整齐齐的文字语句
读父亲的锄头耕耘的麦子
文字语句后面的逗号句号
还有感叹号省略号
父亲说你要是断文识字
读葱葱郁郁的勃勃生机
那甜香什么都无法比拟
父亲还有个想法
这许多的文字语句标点
让没读过几天书的母亲
心尖尖养育的
慈爱与淳朴的麦面的炊烟
也有了文字语句标点的色彩和味道
父亲只是心里想着
嗫动着嘴唇没说出来
今天我替稚气的父亲说了
母亲您听见了吗
推荐语:麦垛的高度,与父亲的高度无法比拟。回忆农村生活,作者充满喟叹,结尾“母亲您听见了吗”的表达,深化诗意,令人倍感心酸!(丹东栗伟)
十年
文/洪娟(江西)
浇水、施肥
我的长豆角如小瀑布般垂挂
园中的辣椒、茄子,纷纷坐果
像不成熟的我顶着烈日在大道上疾走
扑的一声,那是晚风吹落了一颗桃子
一颗被虫蛀了的桃子
墙角那簇蓝色的小花,固执而热烈地开放
像我心中那点不可名状的惆怅
赶路的途中,总不忘抬眼望望天空
偶尔慢下步来,那是因为刚刚飘过一场大雨
我踮起脚尖跳跃而行,像蝴蝶忽高忽低
飞来飞去,飞来飞去,小心地着陆
这些夏天发生的事物一样会在冬天里生长
我说不清是日子消磨了我,还是我消磨着日子
十年,十个十年,十倍的十个十年
似乎也不及一束闪电的光亮
你的好,我还来不及说出,便给风吹散了
推荐语: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何止十年的感受。一些场景历历在目,深陷其中,即使飞虫,辣椒,桃子等,都在真实的影像中,岂能被风吹散!(丹东栗伟)
风一直吹
文/唐冰炎(江西)
风一直吹
吹红井冈满山杜鹃,吹向我
吹向梦里的青砖小院
井台边年轻的母亲,弓着腰
汲起一泓泓清亮,多么熟悉
空气中,稻香,果香,母亲的发香
多么熟悉
我在等,等你慈祥的凝视
那一束柔软的光
多年来,我像你桶底荡漾的月亮
一次次被生活击碎自我
在光影拼凑的假象里,跌跌撞撞
风一直吹
天黑了,赣鄱大地安静极了
可杜鹃花冷吗,枝头的燕子冷吗
我也冷,好在茶壶鸣叫了
灶上正出锅热腾腾的阳春面
你盛面,你舀汤,你说,风会停
爱会抱起每一个尘世遗落的孩子
推荐语:风一直在吹,吹来地域性的特点。细腻的描写,回味生活的场景,自喻自己是被遗忘的孩子,但井旁边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你温暖的港湾!(丹东栗伟)
余光之瞳选诗简介:余光之瞳,江苏昆山人,世界诗歌网江苏频道副主编,江苏作协会员,诗文散见《诗刊》《诗歌报》《中国诗人》《绿风》《诗选刊》《流派》《诗歌周刊》《北京诗刊》《北京诗人》《火花》等报刊杂志。
老村
文/聂炎如(江西)
三只麻雀来串亲戚
田埂不说话
老屋无语
池塘水当年的剪影
和捣衣槌哼出的歌
无迹无踪
拐腿的窗户将风扶进屋
窗檐下青苔耷拉着
焦黄的脑袋
细细思索着什么
须发银白的老人
根根竹枝般的手指
一会儿梳理
瘦骨嶙峋拱凸的牛背
一会儿抚摸
锈迹斑斑的犁
声声低沉的对话
像是在叹息
又似在叙说
老人
风雨霜雪
育哺的钢铁一样的
二百零六块骨头
每一块
都与村子的骨头
扛着的
仍是念念不忘
雨顺风调饱满诚实
推荐语: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身体,需要一点一点解剖自己,从颅骨到趾骨。对于生活,需要加倍用心,只怕有一天数不清自己还剩下多少骨头。(推荐人:余光之瞳)
这一刻我很安静
文/董树江(辽宁)
这一刻我很安静
阳光躲在雨的后面
让我听到许多四散的谣言
有很多事情我们看到的
也许只是一些风吹过的草地
大海上正在风起云涌
海鸟骑着一条大鱼
快马加鞭地追赶风
我想不出是该赞美
还是该忘记这个平凡的世界
这一刻我很安静
沿着一条小路越走越远
月亮升起的时候
我不知还能不能
干干净净地走回去
推荐语:这一刻我很安静,干干净净地走回去,是对独立品格的追求,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尊重。(推荐人:余光之瞳)
自画像
肖建华(江西)
一直疲于奔命的人,一直找不到自己
春天在风的河流里,像一条条过江之鱼
你站在一条船上,握紧一张虛无的网
像一个专职的捕鱼人
每一个动作只是打捞一次影子
那里总是过水无痕
科学上说,每七年就会更换掉全部的自己,同与不同
一生不到三万天,就像那些时常需要掂量的生活费,物价一直上涨
分分秒秒,用一个早晨是一个早晨
就不用描述个子、脸以及肤色了,美与丑
所有过路人都和我有着所有相同的表情
推荐语:诗人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真实的自己,生活中有着一张多变的脸,无法确切的定义和去描述,只能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推荐人:余光之瞳)
在北伐战争纪念馆
文/黄药师(广东)
生活有多幸福
我就觉得有多愧疚
在北伐战争纪念馆
我的愧疚,具体为一杆锈蚀的枪
一把豁口的刀,一件布满补丁的军装
当日迟到的人,终于挤到了先生面前
在划破黑暗的宣言中
我再一次,摸到了自己软化的骨质
及对未来不安的心跳
恰好,电闸保险跳开了
展览厅里一片黑暗
就像信仰重新经受一次考验
现在,这群追随北伐足迹的人
对着厅外的亮光
谁都希望,走快几步
推荐语:生活的沉重是因为拥有太多的幸福,而我们却没有用心感受,所以愧疚。诗人活在当下,把目光投向未来,不失为一种担当。(推荐人:余光之瞳)
乡雪谣
文/秦澜(广东)
云朵从苍穹里行过
正如鸽子,遗落半生的发羽
夕阳落满冬山头,若非神女出嫁
又怎么配得上如此红艳的盖头
雪轻悄悄地落下。在乡南的云村里
一些洁白的游子不忘当年的步履
他们安营相抱,以求在来年的春天
冲破暗宇,与流水叮咚地
上路
推荐语:小诗如画,画是动态的,小诗如歌,歌又是缠绵的,短短的两节,给了读者一幅不一样的乡雪风情图。(推荐人:余光之瞳)
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眼神
文/吴辉明(江西)
二十年之后再见到他
那眼神不再是波光粼粼
春风得意
而是布满了风尘
凝结了冰霜
那眼神多看一下
心灵就会震颤一次
身体也会窜出一股寒气
从那眼神中
我探测到他内心的凄楚
岁月夺走了他的青春与激情
命运摧毁了他倾力建造的王国
扔给他的是一个面目全非的残局
他弯曲的背影蹒跚的步履
让我难以面对这一切
对于他的经历
我不想刨根问底
怕触痛他的伤疤
只想陪伴他静坐一阵
靠着一堆木炭火
驱散彼此体内的风寒
推荐语:叶芝说:当我们俯身面对渐灭的炭火,且谈论阴沉的众生,彼等生存与激情人物的灵魂,如蝙蝠于枯树。全诗散发着淡淡的浪漫主义气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曲折委婉,哀而不伤。(推荐人:余光之瞳)
学林选诗简介:学林,本名解学林。七零后,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晃
文/几许清愁(广东)
回头时,枪口已瞄准胸口
生怕那射出来的流言,击中
不得不后退。闪到无人之境
让阳光规避无数伤痕累累的文字
推荐语:作者想于本诗中有针对地表达一种什么,无法探知。我注意到的是诗中的“规避”一词。这是一个深刻的哲理:规避是一种智慧——这世界,因为阳光为夜色让了道,才有了轮回与滋生……(学林)
茅寮
文/张娟(广东)
必定临水,水中飘有浮莲
必定不惊亦不惧。故无需木门,无需铁锁
黑夜,我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唱歌
白天,从田野归来,用稻草烧火做饭
那干净的炊烟
从茅寮上
升起
像简陋躯壳中升起
怦然心动的灵魂
推荐语:这首诗歌一如它的题目:干净、质朴。文字的返朴归真,亦是诗意与灵魂的返朴归真。(学林)
深圳的夜
文/清草水蓝(广东)
在这里
你不会觉得自己无关紧要
不安、惶恐、惊诧与哭泣
都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平安大厦的楼顶谁都
可以站上去眺望
谁也懒得站上去眺望
就像地铁里的女士优先车厢
粉色的有点多余
不如喝一杯酸奶
来得自如
看海
只是出地铁口左转
推荐语:一个以飞一般突进的城市,其实也是可以安静和慵懒下来的——这是城市的哲学,也是生命的哲学。“左转”,其实是一个人生格局。而“看海”,其实也是情怀。(学林)
车窗外有一个村庄在移动
文/董树江(辽宁)
车窗外有一个村庄在移动
像一群山羊掠过远方
阳光倾斜在那些移动的房顶
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手牵着手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这一生我们只相聚一次
有雨点从车窗上滑落
一生只和我邂逅一次的雨点
落入大地
浇灌一些农民的心
是的这一生之中,有很多人和事
和我们只有一面之缘
一切都匆匆而去
快的让我们来不及珍惜
推荐语:对于诗人而言,每一个刹那都可能是一次际遇。这首诗取材于旅途中的一个场景,将抒情与哲理有机地融入字里行间。结尾的“来不及珍惜”是对生命的感触,更是深深的拷问。(学林)
站在秋的路口
文/赵书周(江西)
借助一片落叶,识别风的方向
足迹总会淹没在时间的尘埃
放眼望去,草木怀有慈善之心
枝头上的柿子,成熟的稻穗
接受大地的垂询
枯草为泥,是另一种知恩图报
它们合力抬高秋天
不像流水
瘦成皮包骨
也改变不了毅然决然地离去
如果依然迷茫
再抬眼往天空。蔚蓝,白云
简单到可以窒息你的呼吸
终于明白,我所处的位置
不止是风来过
推荐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文字里的秋天,从来都有双重的属性。本诗作以秋天普通的物象,寄予特殊的内涵,呈现一个别样的秋天。结尾欲言不言,让诗意有了更大的伸展。(学林)
父亲在河对岸割玉米
文/王玉清(辽宁)
父亲在河对岸割玉米
我在河这岸喊他
他听不到我喊他
他的耳朵里只有玉米发出的声音
那个时刻,我多么无助
眼看着我的父亲像一株玉米
在断裂与新生的声音里
隐藏于更多的玉米中
他将割倒的玉米堆起来
一株株,一垛垛,像船的样子
我的父亲
被玉米做的船载走了
他留给我,巨大的富有
怎么看,都像是贫穷
推荐语:“贫”与“富”是个“留下来”和“使用掉”的辩证。作品以父亲割玉米的场景层层推进,细节引领诗意。结尾的归结饱含哲理与抒情,意蕴饱满,感人至深。(学林)
约会春天
文/丹东栗伟(辽宁)
我一直等待冰雪融化
溪水在身体里冲撞
死去一万次的事物
滋生膨胀的欲念。比如天上的繁星
泥土下的草籽
枯枝间渴求繁殖的鸟类拼命地鸣叫
比如我坐在寺庙的石阶上
卸掉人间的枷锁
等火焰燃烧成绿色
焚毁自己的骨头
请你相信:在这空寂的山谷中
蝴蝶沿着峭壁盘旋飞舞
我还是痴痴地
等木鱼敲响
春风会再一次约见我,桃花伸开的双臂
拥抱着我
推荐语:春天万物开始复苏,在孕育和萌动之中。抓住季节的特点,结合自己,展开诗意的想象空间。运用各种意象,恰当的语言,达到约会春天之目的!(学林)
王亚迪选诗简介:王亚迪,男,河北安国,七零后,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保定市作协会员。作品见《诗选刊》《企业家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工商报》《保定日报》《保定晚报》《长江诗歌》等。入选《千首诗歌吟磁山》等文集。获第三届中国?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优秀奖,第五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展示活动原创作品三等奖等多次奖项。
她是我的孩子
文/朱仁凤(江西)
她忘了她是谁
也忘了我是谁
我们自愿互换角色
每一次见面
她就把脸靠过来
紧紧贴在我脸上
仿若好几年没见面了
她孩子气的眼神
心生欢喜依赖人的样子
像我不小心走丢的孩子
推荐语:作者一连用两个动词“靠”“贴”和眼神,样子,表现了“她”对我是何其亲近,依恋,而结尾一句则是神来一笔,写出了我和“她”感情之真,之深。(王亚迪)
那个怀揣哨声的人
文/刘九流(江西)
所有的哨声
住在哨孔里
只待那人吹响
所有的哨声
面目可辨,一旦吹响
就是最有劲的呼唤
那个怀揣哨声的人
拿捏着发号施令
精准,总是恰到好处
一把哨子
放在口袋里或
捏在手心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心事
随时都会响起
这是哨子一生
战战兢兢的使命
每一天,非同寻常
每一天,哨声深藏
在时间可疑处,设伏
那天,哨声突起
在透亮的清晨,像一把剑
从鞘中抽出,闪着锋芒与尖厉
推荐语:哨声意象的铺陈,递进及穿插,所有文字衍射的确指明了,“像一把剑……闪着锋芒与尖锐”。让人想起本次疫情中的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及钟南山院士。(王亚迪)
轮椅上的母亲
文/珍妮(广东)
母亲困在轮椅里
每天借助机械向东,向西,又向北
最后停在大门前
她撩了撩头发
头上覆盖着一群不会融化的雪花
马路空旷,落满麻雀的歌声
“没有人来……他们都忙”
她低下头,用手擦了擦眼睛
摸出一个旧手机看了几下
又放回去
推荐语:作者通过描写母亲坐在轮椅上的场景,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思念儿女的情形,这也是农村千千万万留守母亲的剪影。全诗不着一个虚幻的词语,既保证了场景的真实感,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语言掌握极有分寸,又悬念迭起。(王亚迪)
时光
文/风起无痕(广东)
她劈柴
生火。仿佛很久了
旧瓦罐在炉上也煨了很久
青丝。白发
嫩豆腐只是老汤的介质
在皱纹里熬制光阴
它们“咕噜咕噜”冒着热气
空碗摆在桌上,汤勺躺在旁边
而火苗舔着的
地方,就是那么不经意的黑了
推荐语:作者通过劈、升、熬制、摆、躺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述了她从青春到老的过程,场景画感强。另外,诗中还通过青、白、黑等颜色的词表达了时光易逝,容颜不再。生活的真实感,让时光可触可感,诗意盎然。(王亚迪)
晚风
文/蔡国庆(广东)
天色暗下来
那些白天打野的鸡鸭
一一返回,在小院里自在散步
顾盼间,等待一个人
那是母亲的晚课
半瓢稻谷
也是它们小小期盼
这时候,晚风从山边悄声踱来
在她耳边轻语
都长大了
一个接一个从身边离开
只有它们,在日复一日等待中
陪伴左右,说说话
像孩子一样
打闹,追逐,嬉戏
推荐语:诗歌的画面感极强,寥寥数笔鸡鸭的形象跃然纸上。由物及人,过度自然,使诗意得到提升,丰沛的情感隐身字里行间不露痕迹,令人回味无穷。(王亚迪)
我以为我会忘却
文/清草水蓝(广东)
村庄总是这般安静地
偷走一颗游子的心
在夜里,风吹过林子
月亮照在心底最凉的角落
我不敢喝下那口老酒
害怕醉了,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就着一盏残破的灯笼
不停地摸索,父辈的几句叮咛
女人们缝缝补补,男人们风尘仆仆
梦里的梅林,模糊不清的崇山峻岭
我的沉默比这夜,漆黑
我想把这清冷的身子浸泡在
如水的月光中,我是那暗夜的嫁娘
落满尘土的凤冠霞帔,收在樟木箱中
被一个无辜的孩子翻拣
是谁独自垂泪,在这无望的夜里
推荐语:诗人孤独之处,内心的牵引来自于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意象铺垫和渲染,让情感更加的深沉。(王亚迪)
鸣沙山与月牙泉
文/涛哥食品(辽宁)
此刻,你触摸的温度
是沙粒与沙粒的气息与呼吸
此刻,每一粒沙掏出身体里的光
堆砌,回旋。成垄,成山
这些风与空洞,深藏不露
就像怀揣痼疾的人
黑夜是止疼的一剂良药
只容纳上弦或下弦月
只应允一把镰刀收割最初的吻痕
留下南岸的芦苇,落满雪花
留下眼子草与轮裸的青稞,听禅打坐
留下十二时辰倾听,羌笛与鸣沙
推荐语:自然的力量是神奇的,言不尽甚至不可说。在自然面前,人会自觉成为她的信徒。这位诗人便是如此。从而,烦恼被收割,额头被禅轻吻如风。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倾听,而后,我们的人间病就好了。(王亚迪)
玉米
文/王玉清(辽宁)
这是我的父亲
我站在河的对岸
看父亲一刀一刀割玉米
云朵倒映水中,天边的槐树片片往下落
我凝视着他的脊背
岁月一次次从他的身体抽离
又一次次将他掩埋
时间静止,能听见他的呼吸
混合着村庄的贫穷
我极力按下内心的焦灼
父亲每割一下
我的心就收紧一下
推荐语:作者通过父亲收割玉米的场景,刻画了一位勤劳、平凡、伟大的农民形象。女儿是爱父亲的,虽然爱莫能助,因为中间隔着“一条河”,只能跟着“心痛”。全诗贵在于真,父亲的勤劳朴实扑面而来,仿佛身临其境。在静谧的时空中,思索人生的意义。(王亚迪)
安眠帖
文/忧乐(广东)
鼻子一酸,泪就会轻轻地下来
这年头,活得着实不易
疫情仍在,水涝天旱
不幸与庆幸历历在目
眼前的虚与实,揪着心
七月蝉黯然失声
幸好,村里结满了谷粒
如服一把安眠药,不安之夜
我静静入睡
推荐语:七月的燠热,疫情的蔓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虚与实之间徘徊、揣摩、挣扎,一个人的命运在这个夜晚显得如此不安,村庄的富饶抚平了内心的宁静。(王亚迪)
老周种茄子
文/小乘(辽宁)
等到五月末
等到没人劝他花几千元
买大棚塑料
他才种上茄秧
第一茬茄子熟在六月中旬
弯小且开裂
扔在道边都没人捡
第二茬茄子长势喜人
那几天,老周醒得更早
去打听收菜行情
蹲在人群后
听到的消息,每次都让他眉头皱紧
不过还好,一把年纪
又无牵挂,挣点钱就够活
想到这,他用鞋底踩灭了
已经烫手的烟头儿
简评:老周勤劳守旧,而种下的茄子好坏决定不了生活收益。“挣点钱就够活”,阐明了老周的无奈与辛酸,这也是现今农村底层的真实写照。(王亚迪)
茉莉花语征稿主办单位:《茉莉花语》编辑部
协办单位:长江诗歌诗歌协会
《渤海风》杂志社
《方向》杂志社
指导单位:孝感市孝南区作家协会
资金来源:茉莉基金
顾问:谢虹黄药师丹东栗伟呆呆一叶独清林荣编委:刘金明刘刈安然火焰刀陈鹏
修尘怜子放飞思绪左连凯
总编:茉莉花语
法务:薛文君
总监:陌上桑习相远左连凯小城故事
制作:陌小小纳香顺顺四眼看世界周志启崔显实
朗诵:陈健胡承梅幽兰小诗凌小妃
采编:陌上几缕清愁王惠若星月张友国
编审:灵魂旅者刘刚宋圣林夏阳谢宏模
栏目简介栏目一
平台互联栏目,已与十家平台建立合作关系。
主编:简笺谢宏模
栏目二
三个周六在2群写同题,每期入选3人,三次同题共入选10人。入选有稿费。
主编:梦蝶杨墟
评析:单月:徐盛黄药师谢宏模
双月:杨墟栗伟春染新绿
栏目三
茉莉花语与三十余家刊物建立合作关系,纸刊推荐也正规化,并把这个栏目起名为开心与感恩,寓指上刊开心,让我们感恩每一次灵魂相遇。
主编:刘刚放飞思绪
我们还有自己倾情打造的纸媒《茉莉花语》百分之九十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hecaoa.com/sjfb/1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