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仙鹤草 > 仙鹤草泡水 > 正文 > 正文

茉莉花语llE首诗推荐广东辽宁江西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 17:07:03

茉莉花语的远方

E首诗

主编:黄药师丹东栗伟

编者按:

E首诗,向《诗刊》推荐,由黄药师,丹东栗伟主持。有诗评员:学林、王亚迪、谢虹、杨墟、余光之瞳。一年来,你们辛苦了!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的人走到哪都会受到尊敬和喜爱;感恩还会传递,那么我们心怀感恩,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再生?感恩会给你带来好福气,让我们一起开心写诗,温暖与共。人一生其实什么也不是你的,什么也带不走,那么为何不留下点光亮呢?于是我们平台给生活的定义是热爱,爱那声“早安”,爱身边的那个人,爱属于你的每一个瞬间……于是让我们在诗中徜徉。茉莉平台的定位是不走名人路线,我们就做自己的草根,也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我们虽来自五湖四海,却把诗歌这高雅之花撒遍大地,让每一个触碰过的灵魂,都会嗅到它的芬芳。而当你打开窗时,刚好一缕阳光射进来,就这样让我们“且行且珍惜”,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丹东栗伟选诗

简介:丹东栗伟,一九六五年生于辽宁丹东,一位诗歌的信徒,行走在尘间的孤独者!

血管里涌动蓝色的潮汐

文/王柱森(辽宁)

父亲,生在渤海西岸,葬在退海的盐碱地

我,长在渤海湾,住在黄海西头

儿子,学在东海,工作在伶仃洋边

碱蓬草青涩,盐水稻刚刚定居

红树林,根扎出了血

都在咸苦中品咂火红或者金黄

海接纳了河流,也接纳了我们

潮涨潮落,潮间蟹爬出泥穴

亮着两只湿漉漉的大眼

推荐语:那一片海,生命依托之海。尽管它夹杂苦涩的味道,仍像母亲一样接纳你,拥抱你。潮起潮落,血管里永远涌动蓝色的记忆!(丹东栗伟)

指尖上的风声

文/金枝(辽宁)

提起琐碎的事情

风是常客,有来有往

拐角处的一枝玫瑰

等风,调转方向

节气神奇地转换

风在我的指尖上调整温度

站到风口处,那些

绿的和没绿的物种对视

双手合十,清理多余的杂念

眼前的风景辽阔起来

不知名的花朵艳丽

开在绿野中间,像母亲穿的花衣裳

当影子从身体里爬出来

太阳被风吹到了山顶上

指尖上的风声开始柔软

有些东西,一寸一寸长高

推荐语:生活在尘间的人,坎坷的经历让他们迷茫。只有听到指尖上的风声,才能释放内心之压抑,影子就会爬出身体,一寸一寸长高!(丹东栗伟)

水杉树

文/刘四清(江西)

又一次看到这片水杉林

是在秋天的午后。这些笔直的树

总有一棵,我把它当

旧知。我们一同感触秋风中加深的釉色

叶落,有疾走的背影。天空

出让更多留白。眼前金色风范的

水杉,让我有了痛的

思念和静的思考

我踩着旧日的文字,靠近一棵水杉

顺着它的躯干仰望天空

推荐语:这一片水杉树,仿佛自己的影子,在秋天的午后挺拨。睹物思念,联想丰富,仰望天空蔚蓝,置身于清静的境界,完成精神上之解脱!(丹东栗伟)

床号

文/肖建华(江西)

右手隔壁的人还在

左手隔壁的人走了

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呼吸机,心电监控仪,氧气瓶

一些声音静止,消失

一张床突然变得永恒

你躺在一个走了和一个还活着的人的中间

右边和左边

你好像失去了一只手

又被一只手拉住

而床号,一直占据着床头

此时,已变成空虚

却又保留着一个人的眼睛,呼吸,表情

但他确实走了

护士给这张床换了一张洁白的床单

掖得整整齐齐的,仿佛新的

推荐语:这首《床号》之诗,读完令人揪心。真实的描写,精准的语言,感叹尘世的无情,生死之无奈!(丹东栗伟)

梦回老屋

文/卢远辉(广东)

一眼就看到父亲,在围屋大门旁

他的苍老不出所料

他的瘦削不出所料

他的沉默不出所料

曾经红光满脸,此刻孱弱憔悴

父亲佝偻着背

一手拄杖,一手扶墙,站在围屋大门旁

鸭舌帽斜扣着,露出半张脸

原本合身的外套,现在却显得格外肥大

右下衣襟,被迎风吹得上下翻滚

嘈杂声,也没能淹没它啪啪啪的响声

仿佛被人揪着,抽打着

隔着围屋前的池塘,隔着川流不息的寒风

我的心,早已跪下

推荐语:老屋与父亲之间,在诗中属于喻指的关系。但父子的血脉融通,愧疚和省悟之后,“我的心,早已跪下”,叩拜,完成心灵上的救赎!(丹东栗伟)

麦秆垛之上

文/聂炎如(江西)

麦秆垛的高度

就是父亲的高度

就是父亲香香甜甜的梦的高度

我喜欢爬上麦秆垛远远近近

读父亲的犁尖播种的麦子

分行排列整整齐齐的文字语句

读父亲的锄头耕耘的麦子

文字语句后面的逗号句号

还有感叹号省略号

父亲说你要是断文识字

读葱葱郁郁的勃勃生机

那甜香什么都无法比拟

父亲还有个想法

这许多的文字语句标点

让没读过几天书的母亲

心尖尖养育的

慈爱与淳朴的麦面的炊烟

也有了文字语句标点的色彩和味道

父亲只是心里想着

嗫动着嘴唇没说出来

今天我替稚气的父亲说了

母亲您听见了吗

推荐语:麦垛的高度,与父亲的高度无法比拟。回忆农村生活,作者充满喟叹,结尾“母亲您听见了吗”的表达,深化诗意,令人倍感心酸!(丹东栗伟)

十年

文/洪娟(江西)

浇水、施肥

我的长豆角如小瀑布般垂挂

园中的辣椒、茄子,纷纷坐果

像不成熟的我顶着烈日在大道上疾走

扑的一声,那是晚风吹落了一颗桃子

一颗被虫蛀了的桃子

墙角那簇蓝色的小花,固执而热烈地开放

像我心中那点不可名状的惆怅

赶路的途中,总不忘抬眼望望天空

偶尔慢下步来,那是因为刚刚飘过一场大雨

我踮起脚尖跳跃而行,像蝴蝶忽高忽低

飞来飞去,飞来飞去,小心地着陆

这些夏天发生的事物一样会在冬天里生长

我说不清是日子消磨了我,还是我消磨着日子

十年,十个十年,十倍的十个十年

似乎也不及一束闪电的光亮

你的好,我还来不及说出,便给风吹散了

推荐语: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何止十年的感受。一些场景历历在目,深陷其中,即使飞虫,辣椒,桃子等,都在真实的影像中,岂能被风吹散!(丹东栗伟)

风一直吹

文/唐冰炎(江西)

风一直吹

吹红井冈满山杜鹃,吹向我

吹向梦里的青砖小院

井台边年轻的母亲,弓着腰

汲起一泓泓清亮,多么熟悉

空气中,稻香,果香,母亲的发香

多么熟悉

我在等,等你慈祥的凝视

那一束柔软的光

多年来,我像你桶底荡漾的月亮

一次次被生活击碎自我

在光影拼凑的假象里,跌跌撞撞

风一直吹

天黑了,赣鄱大地安静极了

可杜鹃花冷吗,枝头的燕子冷吗

我也冷,好在茶壶鸣叫了

灶上正出锅热腾腾的阳春面

你盛面,你舀汤,你说,风会停

爱会抱起每一个尘世遗落的孩子

推荐语:风一直在吹,吹来地域性的特点。细腻的描写,回味生活的场景,自喻自己是被遗忘的孩子,但井旁边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你温暖的港湾!(丹东栗伟)

余光之瞳选诗

简介:余光之瞳,江苏昆山人,世界诗歌网江苏频道副主编,江苏作协会员,诗文散见《诗刊》《诗歌报》《中国诗人》《绿风》《诗选刊》《流派》《诗歌周刊》《北京诗刊》《北京诗人》《火花》等报刊杂志。

老村

文/聂炎如(江西)

三只麻雀来串亲戚

田埂不说话

老屋无语

池塘水当年的剪影

和捣衣槌哼出的歌

无迹无踪

拐腿的窗户将风扶进屋

窗檐下青苔耷拉着

焦黄的脑袋

细细思索着什么

须发银白的老人

根根竹枝般的手指

一会儿梳理

瘦骨嶙峋拱凸的牛背

一会儿抚摸

锈迹斑斑的犁

声声低沉的对话

像是在叹息

又似在叙说

老人

风雨霜雪

育哺的钢铁一样的

二百零六块骨头

每一块

都与村子的骨头

扛着的

仍是念念不忘

雨顺风调饱满诚实

推荐语: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身体,需要一点一点解剖自己,从颅骨到趾骨。对于生活,需要加倍用心,只怕有一天数不清自己还剩下多少骨头。(推荐人:余光之瞳)

这一刻我很安静

文/董树江(辽宁)

这一刻我很安静

阳光躲在雨的后面

让我听到许多四散的谣言

有很多事情我们看到的

也许只是一些风吹过的草地

大海上正在风起云涌

海鸟骑着一条大鱼

快马加鞭地追赶风

我想不出是该赞美

还是该忘记这个平凡的世界

这一刻我很安静

沿着一条小路越走越远

月亮升起的时候

我不知还能不能

干干净净地走回去

推荐语:这一刻我很安静,干干净净地走回去,是对独立品格的追求,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尊重。(推荐人:余光之瞳)

自画像

肖建华(江西)

一直疲于奔命的人,一直找不到自己

春天在风的河流里,像一条条过江之鱼

你站在一条船上,握紧一张虛无的网

像一个专职的捕鱼人

每一个动作只是打捞一次影子

那里总是过水无痕

科学上说,每七年就会更换掉全部的自己,同与不同

一生不到三万天,就像那些时常需要掂量的生活费,物价一直上涨

分分秒秒,用一个早晨是一个早晨

就不用描述个子、脸以及肤色了,美与丑

所有过路人都和我有着所有相同的表情

推荐语:诗人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真实的自己,生活中有着一张多变的脸,无法确切的定义和去描述,只能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推荐人:余光之瞳)

在北伐战争纪念馆

文/黄药师(广东)

生活有多幸福

我就觉得有多愧疚

在北伐战争纪念馆

我的愧疚,具体为一杆锈蚀的枪

一把豁口的刀,一件布满补丁的军装

当日迟到的人,终于挤到了先生面前

在划破黑暗的宣言中

我再一次,摸到了自己软化的骨质

及对未来不安的心跳

恰好,电闸保险跳开了

展览厅里一片黑暗

就像信仰重新经受一次考验

现在,这群追随北伐足迹的人

对着厅外的亮光

谁都希望,走快几步

推荐语:生活的沉重是因为拥有太多的幸福,而我们却没有用心感受,所以愧疚。诗人活在当下,把目光投向未来,不失为一种担当。(推荐人:余光之瞳)

乡雪谣

文/秦澜(广东)

云朵从苍穹里行过

正如鸽子,遗落半生的发羽

夕阳落满冬山头,若非神女出嫁

又怎么配得上如此红艳的盖头

雪轻悄悄地落下。在乡南的云村里

一些洁白的游子不忘当年的步履

他们安营相抱,以求在来年的春天

冲破暗宇,与流水叮咚地

上路

推荐语:小诗如画,画是动态的,小诗如歌,歌又是缠绵的,短短的两节,给了读者一幅不一样的乡雪风情图。(推荐人:余光之瞳)

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眼神

文/吴辉明(江西)

二十年之后再见到他

那眼神不再是波光粼粼

春风得意

而是布满了风尘

凝结了冰霜

那眼神多看一下

心灵就会震颤一次

身体也会窜出一股寒气

从那眼神中

我探测到他内心的凄楚

岁月夺走了他的青春与激情

命运摧毁了他倾力建造的王国

扔给他的是一个面目全非的残局

他弯曲的背影蹒跚的步履

让我难以面对这一切

对于他的经历

我不想刨根问底

怕触痛他的伤疤

只想陪伴他静坐一阵

靠着一堆木炭火

驱散彼此体内的风寒

推荐语:叶芝说:当我们俯身面对渐灭的炭火,且谈论阴沉的众生,彼等生存与激情人物的灵魂,如蝙蝠于枯树。全诗散发着淡淡的浪漫主义气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曲折委婉,哀而不伤。(推荐人:余光之瞳)

学林选诗

简介:学林,本名解学林。七零后,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文/几许清愁(广东)

回头时,枪口已瞄准胸口

生怕那射出来的流言,击中

不得不后退。闪到无人之境

让阳光规避无数伤痕累累的文字

推荐语:作者想于本诗中有针对地表达一种什么,无法探知。我注意到的是诗中的“规避”一词。这是一个深刻的哲理:规避是一种智慧——这世界,因为阳光为夜色让了道,才有了轮回与滋生……(学林)

茅寮

文/张娟(广东)

必定临水,水中飘有浮莲

必定不惊亦不惧。故无需木门,无需铁锁

黑夜,我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唱歌

白天,从田野归来,用稻草烧火做饭

那干净的炊烟

从茅寮上

升起

像简陋躯壳中升起

怦然心动的灵魂

推荐语:这首诗歌一如它的题目:干净、质朴。文字的返朴归真,亦是诗意与灵魂的返朴归真。(学林)

深圳的夜

文/清草水蓝(广东)

在这里

你不会觉得自己无关紧要

不安、惶恐、惊诧与哭泣

都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平安大厦的楼顶谁都

可以站上去眺望

谁也懒得站上去眺望

就像地铁里的女士优先车厢

粉色的有点多余

不如喝一杯酸奶

来得自如

看海

只是出地铁口左转

推荐语:一个以飞一般突进的城市,其实也是可以安静和慵懒下来的——这是城市的哲学,也是生命的哲学。“左转”,其实是一个人生格局。而“看海”,其实也是情怀。(学林)

车窗外有一个村庄在移动

文/董树江(辽宁)

车窗外有一个村庄在移动

像一群山羊掠过远方

阳光倾斜在那些移动的房顶

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手牵着手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这一生我们只相聚一次

有雨点从车窗上滑落

一生只和我邂逅一次的雨点

落入大地

浇灌一些农民的心

是的这一生之中,有很多人和事

和我们只有一面之缘

一切都匆匆而去

快的让我们来不及珍惜

推荐语:对于诗人而言,每一个刹那都可能是一次际遇。这首诗取材于旅途中的一个场景,将抒情与哲理有机地融入字里行间。结尾的“来不及珍惜”是对生命的感触,更是深深的拷问。(学林)

站在秋的路口

文/赵书周(江西)

借助一片落叶,识别风的方向

足迹总会淹没在时间的尘埃

放眼望去,草木怀有慈善之心

枝头上的柿子,成熟的稻穗

接受大地的垂询

枯草为泥,是另一种知恩图报

它们合力抬高秋天

不像流水

瘦成皮包骨

也改变不了毅然决然地离去

如果依然迷茫

再抬眼往天空。蔚蓝,白云

简单到可以窒息你的呼吸

终于明白,我所处的位置

不止是风来过

推荐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文字里的秋天,从来都有双重的属性。本诗作以秋天普通的物象,寄予特殊的内涵,呈现一个别样的秋天。结尾欲言不言,让诗意有了更大的伸展。(学林)

父亲在河对岸割玉米

文/王玉清(辽宁)

父亲在河对岸割玉米

我在河这岸喊他

他听不到我喊他

他的耳朵里只有玉米发出的声音

那个时刻,我多么无助

眼看着我的父亲像一株玉米

在断裂与新生的声音里

隐藏于更多的玉米中

他将割倒的玉米堆起来

一株株,一垛垛,像船的样子

我的父亲

被玉米做的船载走了

他留给我,巨大的富有

怎么看,都像是贫穷

推荐语:“贫”与“富”是个“留下来”和“使用掉”的辩证。作品以父亲割玉米的场景层层推进,细节引领诗意。结尾的归结饱含哲理与抒情,意蕴饱满,感人至深。(学林)

约会春天

文/丹东栗伟(辽宁)

我一直等待冰雪融化

溪水在身体里冲撞

死去一万次的事物

滋生膨胀的欲念。比如天上的繁星

泥土下的草籽

枯枝间渴求繁殖的鸟类拼命地鸣叫

比如我坐在寺庙的石阶上

卸掉人间的枷锁

等火焰燃烧成绿色

焚毁自己的骨头

请你相信:在这空寂的山谷中

蝴蝶沿着峭壁盘旋飞舞

我还是痴痴地

等木鱼敲响

春风会再一次约见我,桃花伸开的双臂

拥抱着我

推荐语:春天万物开始复苏,在孕育和萌动之中。抓住季节的特点,结合自己,展开诗意的想象空间。运用各种意象,恰当的语言,达到约会春天之目的!(学林)

王亚迪选诗

简介:王亚迪,男,河北安国,七零后,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保定市作协会员。作品见《诗选刊》《企业家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工商报》《保定日报》《保定晚报》《长江诗歌》等。入选《千首诗歌吟磁山》等文集。获第三届中国?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优秀奖,第五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展示活动原创作品三等奖等多次奖项。

她是我的孩子

文/朱仁凤(江西)

她忘了她是谁

也忘了我是谁

我们自愿互换角色

每一次见面

她就把脸靠过来

紧紧贴在我脸上

仿若好几年没见面了

她孩子气的眼神

心生欢喜依赖人的样子

像我不小心走丢的孩子

推荐语:作者一连用两个动词“靠”“贴”和眼神,样子,表现了“她”对我是何其亲近,依恋,而结尾一句则是神来一笔,写出了我和“她”感情之真,之深。(王亚迪)

那个怀揣哨声的人

文/刘九流(江西)

所有的哨声

住在哨孔里

只待那人吹响

所有的哨声

面目可辨,一旦吹响

就是最有劲的呼唤

那个怀揣哨声的人

拿捏着发号施令

精准,总是恰到好处

一把哨子

放在口袋里或

捏在手心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心事

随时都会响起

这是哨子一生

战战兢兢的使命

每一天,非同寻常

每一天,哨声深藏

在时间可疑处,设伏

那天,哨声突起

在透亮的清晨,像一把剑

从鞘中抽出,闪着锋芒与尖厉

推荐语:哨声意象的铺陈,递进及穿插,所有文字衍射的确指明了,“像一把剑……闪着锋芒与尖锐”。让人想起本次疫情中的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及钟南山院士。(王亚迪)

轮椅上的母亲

文/珍妮(广东)

母亲困在轮椅里

每天借助机械向东,向西,又向北

最后停在大门前

她撩了撩头发

头上覆盖着一群不会融化的雪花

马路空旷,落满麻雀的歌声

“没有人来……他们都忙”

她低下头,用手擦了擦眼睛

摸出一个旧手机看了几下

又放回去

推荐语:作者通过描写母亲坐在轮椅上的场景,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思念儿女的情形,这也是农村千千万万留守母亲的剪影。全诗不着一个虚幻的词语,既保证了场景的真实感,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语言掌握极有分寸,又悬念迭起。(王亚迪)

时光

文/风起无痕(广东)

她劈柴

生火。仿佛很久了

旧瓦罐在炉上也煨了很久

青丝。白发

嫩豆腐只是老汤的介质

在皱纹里熬制光阴

它们“咕噜咕噜”冒着热气

空碗摆在桌上,汤勺躺在旁边

而火苗舔着的

地方,就是那么不经意的黑了

推荐语:作者通过劈、升、熬制、摆、躺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述了她从青春到老的过程,场景画感强。另外,诗中还通过青、白、黑等颜色的词表达了时光易逝,容颜不再。生活的真实感,让时光可触可感,诗意盎然。(王亚迪)

晚风

文/蔡国庆(广东)

天色暗下来

那些白天打野的鸡鸭

一一返回,在小院里自在散步

顾盼间,等待一个人

那是母亲的晚课

半瓢稻谷

也是它们小小期盼

这时候,晚风从山边悄声踱来

在她耳边轻语

都长大了

一个接一个从身边离开

只有它们,在日复一日等待中

陪伴左右,说说话

像孩子一样

打闹,追逐,嬉戏

推荐语:诗歌的画面感极强,寥寥数笔鸡鸭的形象跃然纸上。由物及人,过度自然,使诗意得到提升,丰沛的情感隐身字里行间不露痕迹,令人回味无穷。(王亚迪)

我以为我会忘却

文/清草水蓝(广东)

村庄总是这般安静地

偷走一颗游子的心

在夜里,风吹过林子

月亮照在心底最凉的角落

我不敢喝下那口老酒

害怕醉了,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就着一盏残破的灯笼

不停地摸索,父辈的几句叮咛

女人们缝缝补补,男人们风尘仆仆

梦里的梅林,模糊不清的崇山峻岭

我的沉默比这夜,漆黑

我想把这清冷的身子浸泡在

如水的月光中,我是那暗夜的嫁娘

落满尘土的凤冠霞帔,收在樟木箱中

被一个无辜的孩子翻拣

是谁独自垂泪,在这无望的夜里

推荐语:诗人孤独之处,内心的牵引来自于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意象铺垫和渲染,让情感更加的深沉。(王亚迪)

鸣沙山与月牙泉

文/涛哥食品(辽宁)

此刻,你触摸的温度

是沙粒与沙粒的气息与呼吸

此刻,每一粒沙掏出身体里的光

堆砌,回旋。成垄,成山

这些风与空洞,深藏不露

就像怀揣痼疾的人

黑夜是止疼的一剂良药

只容纳上弦或下弦月

只应允一把镰刀收割最初的吻痕

留下南岸的芦苇,落满雪花

留下眼子草与轮裸的青稞,听禅打坐

留下十二时辰倾听,羌笛与鸣沙

推荐语:自然的力量是神奇的,言不尽甚至不可说。在自然面前,人会自觉成为她的信徒。这位诗人便是如此。从而,烦恼被收割,额头被禅轻吻如风。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倾听,而后,我们的人间病就好了。(王亚迪)

玉米

文/王玉清(辽宁)

这是我的父亲

我站在河的对岸

看父亲一刀一刀割玉米

云朵倒映水中,天边的槐树片片往下落

我凝视着他的脊背

岁月一次次从他的身体抽离

又一次次将他掩埋

时间静止,能听见他的呼吸

混合着村庄的贫穷

我极力按下内心的焦灼

父亲每割一下

我的心就收紧一下

推荐语:作者通过父亲收割玉米的场景,刻画了一位勤劳、平凡、伟大的农民形象。女儿是爱父亲的,虽然爱莫能助,因为中间隔着“一条河”,只能跟着“心痛”。全诗贵在于真,父亲的勤劳朴实扑面而来,仿佛身临其境。在静谧的时空中,思索人生的意义。(王亚迪)

安眠帖

文/忧乐(广东)

鼻子一酸,泪就会轻轻地下来

这年头,活得着实不易

疫情仍在,水涝天旱

不幸与庆幸历历在目

眼前的虚与实,揪着心

七月蝉黯然失声

幸好,村里结满了谷粒

如服一把安眠药,不安之夜

我静静入睡

  

推荐语:七月的燠热,疫情的蔓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虚与实之间徘徊、揣摩、挣扎,一个人的命运在这个夜晚显得如此不安,村庄的富饶抚平了内心的宁静。(王亚迪)

老周种茄子

文/小乘(辽宁)

等到五月末

等到没人劝他花几千元

买大棚塑料

他才种上茄秧

第一茬茄子熟在六月中旬

弯小且开裂

扔在道边都没人捡

第二茬茄子长势喜人

那几天,老周醒得更早

去打听收菜行情

蹲在人群后

听到的消息,每次都让他眉头皱紧

不过还好,一把年纪

又无牵挂,挣点钱就够活

想到这,他用鞋底踩灭了

已经烫手的烟头儿

简评:老周勤劳守旧,而种下的茄子好坏决定不了生活收益。“挣点钱就够活”,阐明了老周的无奈与辛酸,这也是现今农村底层的真实写照。(王亚迪)

茉莉花语征稿

主办单位:《茉莉花语》编辑部

协办单位:长江诗歌诗歌协会

《渤海风》杂志社

《方向》杂志社

指导单位:孝感市孝南区作家协会

资金来源:茉莉基金

顾问:谢虹黄药师丹东栗伟呆呆一叶独清林荣

编委:刘金明刘刈安然火焰刀陈鹏

修尘怜子放飞思绪左连凯

总编:茉莉花语

法务:薛文君

总监:陌上桑习相远左连凯小城故事

制作:陌小小纳香顺顺四眼看世界周志启崔显实

朗诵:陈健胡承梅幽兰小诗凌小妃

采编:陌上几缕清愁王惠若星月张友国

编审:灵魂旅者刘刚宋圣林夏阳谢宏模

栏目简介

栏目一

平台互联栏目,已与十家平台建立合作关系。

主编:简笺谢宏模

栏目二

三个周六在2群写同题,每期入选3人,三次同题共入选10人。入选有稿费。

主编:梦蝶杨墟

评析:单月:徐盛黄药师谢宏模

双月:杨墟栗伟春染新绿

栏目三

茉莉花语与三十余家刊物建立合作关系,纸刊推荐也正规化,并把这个栏目起名为开心与感恩,寓指上刊开心,让我们感恩每一次灵魂相遇。

主编:刘刚放飞思绪

我们还有自己倾情打造的纸媒《茉莉花语》百分之九十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hecaoa.com/sjfb/17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仙鹤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